□常德日报记者 黄媛媛 通讯员 田志波

金秋时节,碧空如洗,丹桂飘香。

仙境大地上,一所所设施一流的学校,一个个躬耕不辍的园丁,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批批成就卓著的人才,一幅幅均衡发展的图景。从昔日农村学校的破败不堪,到今天的窗明几净、部室健全;从昔日农村学生的舍近求远、择校转校,到今天的大面积回流;从昔日农村老师的“留不住”“沉不下”,到今天的乐于从教、甘为人梯;从昔日绵延古莘、烛照今人的“诗经”文脉,到今天异军突起、形成品牌的桃源现代教育……全被高度浓缩在一个时间点:“2017·12·29”。

对于常德市桃源县来说,这天其实很普通,和昨天、明天没有什么两样。这天却又很特殊,因为“桃源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这一喜讯,犹如一声惊雷,响彻云霄。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桃源,走访了不少学校,探寻这一喜讯背后桃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路径。

路径1 高瞻远瞩:顶层设计 高位推动

“教育均衡”纳入了桃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均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方针,吹响了教育公平发展的时代强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人民的期盼。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桃源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举全县之力,在沅澧大地上率先奏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乐章。

乐章一: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地处湘西北的桃源县,不仅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教育大县。该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1所,其中小学65所,教学点39个,初中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完中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在校学生71731人,教职工4881人。

尽管桃源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一直走在前列,但与其他地方一样,依然面临诸如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教育发展差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等问题。

面对现状,在前期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桃源县政府及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初步均衡”“基本均衡”“优质均衡”三步走战略。

请看,桃源先后编制出台了15个相关政策文件——

2011年,县政府印发了《桃源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16)》,力争通过4年时间,实现县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2014年,县政府印发了《桃源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敲定目标为2017年前实现县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16年,为进一步满足全县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桃源县教育局编制了《桃源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这些文件的核心思想均体现在“均衡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推进”。

乐章二:高位推动,政策加码。

只有规划到位,奋斗才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

行动一:领导挂帅,健全机制。

桃源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各级教育人的真抓实干。

近年来,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领导挂帅、部门负责、乡镇协同、校校参与的工作格局,工作的决策力和推动力显著增强。请看,县委书记办教育有大格局,谋划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教育人才引进工程以及教育布局优化工程等一系列大项目;县长务实勤政,重点推动了三年改薄攻坚、原桃师改建、教育精准扶贫等一批教育实事项目;各部门、各乡镇切实履责,在优化服务、提供保障、帮教支教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该县还制定了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定期议教制度,人大、政协监督评议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构建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保障、监督问责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全县建立起6个督学责任区,督学督政成为常态。

行动二:加大力度,政策加码。

为加大工作推进和保障力度,2017年,县委、县政府还特别出台了“教育发展二十条”, 设立桃源县教育基金,重点推进了投资4.5亿元的职业中专整体搬迁、投资1.7亿元的一中综合提质改造、投资1.5亿元的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等项目,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由县级财政作后盾进行加码支持。

两大行动,高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桃源的决心可见一斑。

路径2 主动出击:“三得”投入 焕发新貌

桃源“真刀真枪”建设美丽校园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夯实均衡教育之基。

桃源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文继承自豪地说:“桃源人办教育,抓投入,有‘三得’:舍得、磨得、抠得。”

——“舍得”。每个区县的财政蛋糕就那么大,桃源县委、县政府为教育切蛋糕很大方,把义务教育经费财政单列并足额预算,确保了应投尽投。

有数据为证,桃源县对于义务教育均衡的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4年来,该县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2014年比2013年增长10.71%,2015年比2014年增长31.84%,2016年比2015年增长13.14%,2017年比2016年增长18.63%;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2013年6735元,2014年7227元,2015年8980元,2016年10165元,2017年13128元,分别增长492元、1753元、1185元、2963元;该县每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总额3665万元,按65%应用于教育,近4年每年用于义务教育1668万元,占70%,超出5个百分点。

镜头: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9月底,记者来到黄石镇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校舍,一个个配套工程,一张张开心笑脸,无不生动地讲述着政府大手笔建设校园的点点滴滴。

该校校长张金耀就中学本部硬件建设投入情况,和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至2018年,财政共投入资金724.44万元,修建了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食堂,一栋学生宿舍,一栋学生浴室,两间学生厕所,一栋教师公租房;投入239.16万元,建设配套工程。

其他教学点的硬件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投入。大谷教学点坐落在黄石镇境内最西端的大山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近日,亲眼看到了投资150多万元新建的大谷教学点和扎根43年的“湖南省最可爱的乡村教师”高金林,我们感到不虚此行。

今年75岁的姜文松告诉记者,他家的儿子、孙儿都在这里读过书。他手指着山上的一个点说:“那里就是以前的学校,离这里还有5里多路,我家儿孙每天上下学都要走半个多小时。而且,以前的教室哪有这么漂亮哦。那时的教室是百姓们用石头搭建的,一下雨就漏水。这里的学校建好后,我和其他村民还买了不少花炮来庆祝呢。”

——“磨得”。在桃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有政府在其位、有作为,还有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文继承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工作经验:“有项目就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有意向就联系能人资助办学,不怕跑断腿、不怕磨嘴皮、不怕丢面子。”

镜头:成功校友资助母校建设

煌煌巨构,拔地而起,巍然大气,美轮美奂。这是黄淑平科教楼,这是寺坪中学最壮观、最醒目的一栋教学楼。

“前些年,我们学校十栋房子九栋危房。”站在科教楼前,寺坪中学校长樊鸿志介绍其来历:“2015年农历大年初一,听说校友东方雨虹公司董事长李卫国回到了家乡,我们丢下了家人,急忙来到他家。通过一番协商沟通,李卫国感念母校栽培之恩,决定慷慨斥资300万元,捐建了黄淑平科教楼。”

参观这栋楼时,只见走廊的墙上悬挂着不少制作精美的牌匾,其上都是校友们慷慨解囊的图片集锦。时任汉王科技总裁姚刚博士捐建了寺坪中学网站,让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家长重新认识了寺坪中学;东方雨虹合伙人李新国先生捐献100万元新建了寺坪德成希望小学教工宿舍,解决了新进教师的后顾之忧;鸿亿鞋材厂总经理谢刘亮捐赠了电子显示屏;雯一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光艳女士捐建了灵峰湖;中学建设还得到著名校友、国土资源部刘明松的高度关注。

条件的改善,不仅使学校焕发新姿,也让不少“出走”的学生和教师逐渐回归。“以前学校的设施太差了,老师也越来越少,我才让他转学的,现在学校条件好了,再也不用在上学放学路上浪费时间了。”放学时间来接学生的家长互相闲聊,讲述着对现在寺坪中学的满意。“我也是,之前看不得孩子受罪才让他转学,其实孩子一直念着之前的老师和同学,现在转学回来别提多开心了。”

——“抠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把一分钱当两分钱用。这是该县教育投入的现状。

镜头:西安中学实现惊人“逆袭”

“以前,我们这太破了,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室,黑板是斑驳的,课桌是残缺的,围墙是倒塌的……”来到西安镇中学,听着大家回忆以前,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稀烂”二字。

然而,眼见为实。看着眼前崭新的校园,记者真的无法想象以前那是怎样的一番场景。校长李海山看着记者吃惊的表情,理解地拿出了有力的证据——一本相册。

“这是以前的,这是现在的。”记者翻开以前相册,对比新旧环境,简直是惊人的“逆袭”。

“这都搭帮政府,统筹用好教育经费,把钱用在刀刃上,让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说着,李海山给记者算了一笔简单的经济账:政府700万元没有白花,你看,这4年来,西安中学科教楼、初中部教学楼提质改造了,还新建小学部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室内教学实现了“班班通”。

伴随着西安中学一起成长的年轻老师印爽也是“西安中学逆袭”的受益者。她回想过去,一脸庆幸地说:“我在此待了7年,以前我们住在出租的民房里,围墙是塌的,院子里长满野草,还经常有蛇出没,环境非常差,我有好多次都想走。现在好了,我们住在了新建的宿舍里,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路径3 善于筹谋:“三量”并举 建强师资

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神兼备”

毋庸讳言,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根本。

然而,桃源的现状是:县域里的中小学研究生老师、外教已经不稀奇,可边远地区,一个老师要身兼数职,而且知识结构陈旧、教师年龄偏大尤为突出。为此,桃源教育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不但在学校之“形”——硬件建设上下功夫,更在学校之“神”——师资力量上善筹谋,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神兼备”。

“大部分村小都有了年轻教师。”说起教师配置,文继承十分欣慰:“近3年来,我县提高增量,启动人才引进工程,逐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聘特岗特招和选调教师,补充义务教育教师977人,新聘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让薄弱学校教师配备达到‘退一补一’;盘活存量,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使教师待遇标准与公务员持平,并对特殊岗位、边远山区教师实行了倾斜,同时成立了桃源县教育基金会,每年对优秀教师进行重奖;优化储量,在省定计划外,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由县财政补贴费用储备高素质的教师后备人才。”

“三量”举措,使桃源在均衡发展的“软件”配置上趋于年轻化。记者了解到,西安中学70名在岗教职工中,特岗特招免费师范生占比40.8%;寺坪中学仅2018年就有13位青年教师加盟;桃源七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29人,占全校教师的40%;近5年来,漆河中学新进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百余人……这些专业化、年轻化的新聘教师为学校注入了活力。

在均衡配置师资的基础上,桃源十分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桃源举全县之力,把县教师进修学校建成为国家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探索出了骨干教师“拉动—辐射”式、教师全员“研训—践行”式、新教师“三维—一体”式等各种培训模式,形成了一整套教师培训的策略举措。3年来,该校每年培训的人次达到近3000多人,培训面达100%。同时,该县还采取“名优学校+”的模式(+新校、+弱校、+边远山区校),推动教师轮岗交流和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和优质师资共享。

2008年,马家堰小学仅有2位年迈的老师和不到30名学生。眼看着这里就要崩溃,热市镇中学领导深度把脉,果断采取“以大带小”的办法,将马家堰小学变为教学点,纳入中心小学管理,并对这里进行“走教”,改善教学点开课设计的问题。

“我们学校地处边远地区,以前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通过走教,孩子们会唱歌、踢足球了。”马家堰小学负责人高兴地说。原来,热市镇中心小学选派音乐教师谢惠霞和体育教师江成奎,每周2天前往马家堰教学点走教。为了增强师资队伍,中心小学还积极申请为马家堰教学点分配了两位特岗教师,李珊和胡雅妮这两位90后女教师的到来,让这个教学点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其实,建强教师队伍,不仅有全县“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动作,还有各个学校、家长们“暖人心,见真情”的小举措。

地处桃源南部边陲的兴隆街中心小学,由校长提议、全校同意,给外县教师每月一次探亲假,每次探亲补助交通费200元,使这些外地特岗教师“乐而思蜀”,扎根山村。

每逢双休日,观音寺中学校长家中,笑语欢声,其乐融融,其实是一批青年教师来蹭饭。天长日久,这已经成为该校青年教师的一项福利。

太平桥中学,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风采大赛”,其场面、气势,不输于时下品牌娱乐活动。

“一脚踏三县”的西安镇薛家冲教学点,以前有一位教师和40多名学生。为了办好学校,减轻教师的负担,家长们自愿从家里背来柴米油盐,轮流为师生做饭。

……

路径4 解开死结:招生改革 成果丰硕

义务教育的综合效益日渐显现

在桃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度让家长们透不过气来。

2014年前,桃源一中招生完全以中考成绩分数排名录取,导致学生来源集中在十几所初中,多数农村边远山区中学是“光头”。结果是,初中学校大肆办重点班,学生纷纷向县城和较好的乡镇转移,城乡差别、乡镇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说,好学校、坏学校之分,永远是就近入学的死结。对改革者而言,这个“结”躲不开,也绕不过。

桃源的做法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彻底改变将中小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惯性思维,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说,除其他高中划片招生外,桃源一中按照“指标到校,一校一线,综合录取”的原则进行招生,促进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指标到校”,是指示范高中全部招生指标分配到全县每所初中。具体做法是按照初中学校人数占20%、中考校均分占80%的办法计算每所初中指标数,但人数占比按实际毕业生计算,校均分则以当年入学注册人数(正常异动除外)作为基数计算;

“一校一线”,即每所初中学校根据示范高中招生指标确定一条录取分数线,全县没有统一的示范高中录取线;

“综合录取”,是指县教育局按每所初中学生的中考文化成绩、考查科目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严格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并实行阳光招生。

一套组合拳下来,桃源高中招生改革对义务教育的综合效益日渐显现。

效益一:消灭了重点班,转差防差成为教师自觉行动。过去,各校办重点班,桃源教育局下了很大的功夫,查处校长和教师,给处分、免职都没有见效。现在,办重点班的影子都没有了。过去,教师歧视差生,现在,转差补差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效益二:留住了优质生源,校际发展相对均衡。桃源一中招生改革后,指标分配到校,好生源升一中更容易,优质生源留住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有效地化解了城区和部分乡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如西安镇,地处大山区,过去升一中多年是“和尚”。2016年86名学生分配了7名,2017年81名学生分配了14名,家长们和当地政府非常高兴,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效益三:关注了后进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招生办法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各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指标分配到校后,并未削弱桃源一中的实力,以201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为例,桃源一中一本上线率65.68%,二本上线率94.57%,创历史最高水平。一中招生改革不仅对一中有利,更是对全县高中教育有利。2017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全县二本上线率达到57.81%,县四中、县九中、区一中教育质量评估进入全市前十名。

效益四:重视了巩固率,防辍保学效果明显。桃源一中招生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校学生的巩固率,据统计,2012级三年巩固率达98.51%,2013级三年巩固率达98.56%,2014级三年巩固率达98.95%,巩固率连年增加,让广大初中生都顺利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比率达到了98.5%。

人才辈出的桃源县第一中。

路径5 发展内涵:提升品质 打造特色

让桃源每所学校都绽放精彩

如果仅仅改硬件,再漂亮的校舍也难留住学生。桃源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文化装修”。

文昌中学获首批“全国体育运动示范校”、桃源九中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漳江镇中学被命名为“全国足球特色校”…… 文化内核的注入,给桃源各学校增添了魅力,焕发了生机,形成了“一校一名片,校校有特色”的文化生态格局。

名片一:一撇一捺话写字

书法教育,是桃源县实验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

漫步其中,只见一股幽馨的书香气息氤氲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走廊里,到处悬挂着书画艺术牌匾;教室里,开设了学生习字园地;展墙上,挂满了师生们的书法获奖作品;会议室里,核心图案为一支笔的校徽格外引人注目;校园一角,还有那以字体命名的崭新“楷草楼”……

校长敬太浩告诉记者,2000年,学校推出了书法教育这块特色招牌,聘任了多名专职书法老师,让书法艺术融入教学课程。“每天15分钟书写练习,每周一节书法课”,是学生课程的“标配”。同时,学校还在总结以往书写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一本《小学生硬笔书法练习字帖》,为孩子们的书写提供了帮助。现在,全校师生人人都能写上一手好字,许多同学还多次荣获省市县书法大赛奖项。

“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老三顶在笔尖下,老四老五紧跟上……”刚了解完一些情况,相距不远的一间教室里传来了一阵稚嫩的朗诵声。原来是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诵充满童趣的握笔口诀。教课的年轻老师说:“学书法能培养他们的耐心,能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及书写笔画的规范。最为重要的是,在一笔一捺的学习中,孩子们能感知到方块字的魔力,真正地爱上传统文化。”

6年级的朱瀚林,练习书法非常勤奋,除在学校常规练习外,他每天晚上都要坚持练习半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练习几年书法后,他写的字大变样了:“我以前写的字,只有蚂蚁那么大,一点都不好看。现在,我写的字变漂亮了,妈妈还经常拿出来在客人们面前显摆呢。”

桃源县实验学校的现代化课堂。

桃源县实验学校会议室里,摆放了诸多荣誉奖牌。

名片二:一盏清茗传雅韵

“特色也是质量”,这是桃源七中形成的共识。

桃源七中位于素有“茶乡”美誉的茶庵铺镇。近年来,桃源七中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开发茶文化校本课程,编辑教材《古道茶韵》,让学生能系统地学习茶知识。同时,学校不时组织学生走近茶园或茶厂,学习采茶、制茶,感受茶艺文化。一时间,茶文化校本课程远近闻名。

2017年8月,该校腾出一间教室建成“茶艺室”。记者走进其间,只见室内四面墙上张贴了茶的鉴赏、茶的历史、泡茶工序等内容的板画,形成一道文化墙;中间,添置了高标准的20套学生学习用具和1套教师教学用的茶桌、茶椅、茶具,显得十分专业。

校长蔡志坚告诉记者:“我们学校专门特聘湖南高级茶艺师龙玲老师,于每周五在这里开设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教授茶艺,指导学生学习茶艺表演。”

经过几年的创建,该校茶文化特色得到了市县领导的高度肯定。

桃源县七中图书馆。

名片三:持之以恒抓养成

漆河镇重阳完小是一所农村小学,“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是该校的办学特色。

如何抓“养成教育”?该校负责人总结为四个字:“早”“小”“新”“恒”。

他向记者介绍,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该校一年级班主任都会带着孩子参观学校,并交代他们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课堂里,班主任编故事引导孩子们自觉端正坐姿和写字的姿势;平时老师时常通过告诫孩子“轻声慢步,礼让右行”,让他们自觉排队右行,不踩黄色中线,每年的安全应急演练就能有效地检验孩子们的好习惯……

通过正确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目标。漆河镇中学校长黄先利自豪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好的,但一定是行为习惯良好的。”

当然,有特色的远不止这几所学校。在桃源,文化特色犹如一位“隐形的同学”,陪伴着每个学生成长,让每所学校都绽放精彩。

漆河镇重阳完小的电脑课堂。

漆河镇中学气派的学生食堂。

路径6 大胆创新:以点带面 网络联校

桃源教育信息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组数据,见证了桃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实步履:该县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十二五”以来共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小以上学校配备有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装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室773间,全县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

然而,山区薄弱学校由于“先天不足”,信息技术没有与课堂深度融合,造成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低、效益低。现代教育技术的“长枪大炮”山区教师还不能心手相应,虚拟空间的优质资源还不过是山区孩子们眼里的“海市蜃楼”。

因此,如何补齐信息技术这块短板,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成为桃源当下“改薄”的重要命题。

思路改变出路。桃源县教育局实行以点带面、网络联校,促进山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2015年,县教育局以漳江小学、文昌中学、漆河镇中心小学为网络联校主校,筹资260多万元,在3所网络联校主校建成全自动录播教室,搭建高清视频云录播系统,拉通了视频网络专线。这套录播系统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通过网络实现与分校的课堂互动。

网络联校主校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让这些名师通过“同步课堂”与山区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以一带一,让山区教师既不脱离自己的教学,又得到最实在的跟班培训。网络主校也建有名师网络工作室,大量的优质课视频和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业设计,通过“网上晒课”及时分享给网络分校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与城里的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网络联校教研氛围浓、观念新、水平高。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网络教研,相互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探讨,突破了现场教研的局限与弊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市镇中学校长李永清长期在山区学校工作,让我们听一听他的心里话:“我们农村学校,山高路远,就算送课下乡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好了,在家就能与名师交流和分享经验了。”

尝到教育信息化“甜头”的远不止这所学校。现在,很多学校里,哪怕是即将退休的教师,也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迎难而上”,让课堂迸发出新的活力。西安镇磨子坪教学点56岁的陈端翔在此坚守了20多年,近年来,为让山区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他拉下脸面,带病坚持向年轻老师请教学习。现在,他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成绩已成过往,未来仍需努力。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桃源义务教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迈向优质均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前方那条无形的终点线。正如文继承所言:“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