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南村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名“甜井村”,因井水甘甜而得名。因“甜”同“田”同音,人们多用“田”字,后变为田井村。解放前,田南村仅有102户人家620人。居住在河道塬上。分南堡子、北堡子、庄庄三个自然村,住房以土墙、土房为主,且狭窄,十头八口蜗居在一起。因贫穷软弱,在外无人照应,经常被土匪,恶霸光顾,百姓苦不堪言,被称为“豆腐岭”。尤其是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多少人家卖儿卖女流离失所,有的沿门乞讨以度饥荒。

田南村以高姓为主,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梁姓占百分之十,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保存完整的“高氏族谱”已有四百余年,高姓村民于1955年续谱,2004年再续,它完整记录了高姓家族生存繁衍的历程。最能代表田南村历史发展的实物是南堡子的老槐树,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武功县近代名人[高子时](1922—1948)本县河道乡田井村人。幼家贫,无以为生,流浪至西安,被华洋义赈会和社会人士捐助所办的慈善事业——西安孤儿院收养。孤儿院实行半工半读,即所谓亦养亦教,使被收养者能有一技之长,成人后可独立于世,自某生路。民国30年(1941),院方送高子时入凤翔师范就读。民国31年(1942)秋,子时与几位同学一起,辗转到了延安,并加入共产党。民国32年(1944)受中共指派,他以兴平县马嵬小学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民国34年(1945),他又考入西安技艺师范学习。民国35年(1946)四月,马嵬坡小学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在西安北大街被捕,入北院门保安司令部监狱。在狱中,高子时经受了坐老虎凳、往鼻子灌辣椒水、长时间吊打等酷刑折磨,他坚持不吐实,经受了考验。民国36年(1947)6月,子时被转移到西安市太阳庙门至善巷政治犯监所。在监所,子时利用其在技艺师范学到的能歌善画本领,不时偷偷为难友唱陕北民歌。以减轻伤痛,鼓舞士气。又不时为看守兵绘画,换得他们对难友的些许宽容。民国37年(1948)冬,高子时等一批革命志士被蒙上眼睛,反铐双手,押上卡车,在耀县药王山下被国民党枪杀,就义时年仅26岁。建国后,中共武功县委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解放后,劳动人民分田分地真正当家作主,经过初级社、高级社于1958年与上河道村合并为田南大队。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田南村通了电,群众照明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同年六月大队买回第一台链轨拖拉机供全村耕田种地。一九七零年随着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的竣工,村上开始修水库蓄水灌溉,各支渠相继通到田间地头,田南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突破性的发展阶段,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粮食的丰收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一九七一年田南村打了第一眼机井,群众从此喝上了干净的深井水,再不用摇辘轳打水吃。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二年间,政府号召群众平整土地,将十年九旱的坡地变成了平整的水浇地,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一九八二年包产到户,土地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给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私有经济成了农民最活跃的经济主体。村里大大小小的拖拉机及运输机多达几十辆,如雨后春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毕业返乡的青年纷纷南下广东打工,全村仅打工一项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农民有了钱,经济宽裕了,家用电器、摩托车、小汽车都已成为现实。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祖祖辈辈种粮食的农民于九十年代开始载种苹果树,面积达六百多亩,亩收入高达七千元。

新农村建设以来,田南村四条街道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并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2008年在主街安装了64盏路灯,通村公路达3.5公里;2009年11月完成了田南村村委会广场建设,硬化面积1300平方米;2010年3月完成了社区建设,村委会旁边建起了图书室、卫生室,四月份,田南村东西村口两侧建起了两座彩门:“向来客问好!”,村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古流传下来的锣鼓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一年一度的春会唱戏为村民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河道人民的眼前。

二月二十日河道社区田井村有古会,会期一天。当天家里的亲戚等都来做客,礼物都是在会上买的麻花、糟糕、食品等,家里做凉皮、凉粉、炸油饼、炒菜等招待。田井村交通便利,11路公交车每天定时与县城之间往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