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50%以上的,大部分是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30多岁中收入者。而不断增长的财富正在促成他们对投资和行业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进行多方比较。在调查中,有73%的受访者认为值得投入精力去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而这一比例在亚洲的总体水平仅为56%。同时,愿意通过付费来获得好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比例也高于亚洲总体水平。换句话说,这些中收入者比较愿意为享受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付出相对高的价格。另一种变化表现在借款方面。人们越来越愿意向银行贷款,受访者中有62%的人表示愿意贷款消费,这其中不包括按揭产品,年轻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竟高达93%。

然而,目前中国银行不能满足这些贷款需求。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收入者对目前金融机构的满意度比较低,仅有65%的受访者对目前金额机构满意,低于亚洲75%的总体水平,这一比例在亚洲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三位。这些中收入者已经日益被外资银行吸引。中国本地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建立零售客户风险评估体系,要从各客户群和产品的赢利能力考虑。但现在多数银行缺乏业绩衡量系统,既不能确定谁是最佳客户,也不能衡量各客户群的赢利能力。另外,还需要细分客户,对客户提供有区分性的服务。其实这些中收入者的投资规划一般集中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对此,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储蓄。一般以每月15%的比例来安排自己的收入

2.股票和基金。这部分适当调整。有比较相对安稳的规划后,财务也必须日趋稳定,你应用其中不大于40%的部分来投资股票和基金,减少相对风险。

3.债券。可稍微提高此安全投资比例,如拿出工资的25%左右投资债券。另外,由于债券风险较小,即便多谢投资也无妨。

4.保险。此类投资的比例建议占工资5%。因为你的身体此时仍十分健康,突发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适量保险即可。

5.留下孩子的教育金。可每月存5%~10%,以为孩子的发展早做准备,以免孩子的到来将生活秩序大乱

6.若有更多的余钱,可适当考虑投资房产、股权。

每个收入阶层的投资计划都会不一样。比如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可以增加旅游、教育的消费和投资。在制定投资规划时,会先考虑的会是汽车、住房、教育等,也有大部分人更愿意把收入用于投资。有数据显示,无论现有投资还是未来投资,他们会把目标瞄准证券投资,如国债和股票。因此,在投资前要制定相应的额消费计划和投资计划。但其实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阶层,都要做的投资便是投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