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 2020-04-08 00:24:14

人們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於是常常選擇對它避之不談。但是死亡不會因爲人們對它視而不見就不存在,相反,它無處不在,威脅着人們。

如何認識死亡,進而學會珍惜、尊重生命,是人們需要學習面對的問題,但我們從小到大卻很少接受過死亡教育。

清明時節,不妨通過閱讀一些有關衰老和死亡主題的書籍,補上這一課。

越瞭解死亡,越瞭解自己

《好好告別:關於死亡你不敢知道卻應該知道的一切》(中國友誼出版社2019年6月版)是美國傳奇殯葬師凱瑟琳·道蒂6年火葬場工作的記錄。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與別的女孩不同,凱瑟琳從小對死亡有着“病態的好奇”。她在大學時選了幾乎找不到工作的中世紀曆史專業,畢業後更是直接來到殯儀館工作,每天和死者打交道。

書中,凱瑟琳對處理遺體的描寫既詳細又直觀,讓人彷彿在看一部犯罪恐怖片,細讀下來還會覺得頭皮發麻。

人去世後,從完好的屍身變成裝在盒裏的骨灰,似乎只有一步。但對凱瑟琳來說,這其中她有許多步驟要做。

早上一上班她需要先去保存遺體的冷庫找出對應的屍體、把屍體搬上輪車、將遺體放在傳送帶、送進火化爐。

等到屍體化爲一堆閃着紅色火星的灰燼時,要用金屬靶將大的骨頭碎片盛到骨灰研磨機,直到骨頭最終變成灰土狀。

如果有家屬要求見證火化過程,則還需要給遺體“美容”,與遺體“親密接觸”。

凱瑟琳發現許多人死後都是由他人處理自己和家人的屍體,這一事實讓她下定決心,如果父母在自己活着的時候離開,一定會陪在他們身邊。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8歲那年,親眼見到一個小女孩從商場高處摔下,讓第一次接觸死亡的凱瑟琳心理受到重創。她到殯儀館工作,是對8歲的自己的補償,也是爲了讓其他孩子儘早瞭解死亡。

凱瑟琳發現整個社會似乎都在掩蓋死亡,以此讓死亡遠離。於是死去的人會被關在不鏽鋼門後、彌留之際的病人會被塞進病房、遺體處理必須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也是人類創造力的來源”。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的時候,會變得無比勇敢,去做一些之前想做但未做的事。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在殯儀館工作的經歷豐富了凱瑟琳的內心,讓她關注到一些以前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也讓她鼓起勇氣跟喜歡的人告白。

“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中,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也認爲,當人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就不會再要求太多,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目標和動機會徹底改變。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此外,凱瑟琳指出,人接受死亡後,雖然面對所愛之人離世仍會備受打擊,但它會幫助人們專注於內心的悲傷,而不是思考“人爲什麼會死?”“爲什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這類加重心理負擔的問題。

爲了倡導“死亡接受”,凱瑟琳在Youtube上開設了專屬頻道討論各種死亡和喪葬話題,並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建立了專門的網站。

書中,凱瑟琳還探討了西方現代殯葬業的發展過程,指出如今意義重大的喪葬儀式正變得商業化。她下定決心要開辦自己的殯儀館,從而改變人們對死亡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

衰老和死亡終將到來,該如何面對

在《最好的告別》和《從容的告別:如何面對終將到來的衰老和死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版)中,兩位醫生通過一個個病人的真實故事,討論了人們如何體面、從容地衰老與死亡。

比起死亡,衰老有時似乎更難讓人接受。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不願看到自己衰老的樣子,寧願早一點結束生命。確實,當一個人老到不能自理時,往往只能選擇由家人照顧或者去養老機構。而不管是忙碌的家人,還是模式雷同的養老機構,人們關心更多的是老人的健康和安全,而不是他們內心的失落和孤獨。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好在這一問題被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在《最好的告別》中,葛文德介紹了一些知道老人真正需要什麼的有識之士對療養院進行的改造。

如有人買來許多動物,給療養院帶來了生機,也讓老人通過照顧動物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有的和中小學緊密聯繫,邀請身體還不錯的老人擔任學校的導師和圖書管理員等。

結果表明,部分老人身體狀況有明顯改觀。

身患絕症後,是讓醫生全力搶救,還是乾脆放棄治療,回到家中和親人好好度過這所剩不多的時光?彌留之際,選擇插管搶救,還是自然“離去”?這是許多老人會遇到的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醫療的過度干預阻止人們獲得善終。因爲不論是以擁有高超醫術和先進設備爲榮的醫院,還是不願放棄的家人,如果條件允許,即使知道不會出現更好的狀況,也會繼續搶救,讓病人倍感痛苦。

“對自己的臨終負責”,澳大利亞醫生肯·希爾曼在《從容的告別》一書中呼籲。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人們需要詢問病人的意願,如果他們不願再經受各種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不想體會插管的痛苦,醫院和家人就不應該將生的希望強加在他們身上。希爾曼也鼓勵公衆和社區服務體系能按照病人自己的意願,採用合適的方式照顧他們。

除了在醫院監護室度過生命最後的日子,葛文德認爲選擇回家採用善終服務不失爲一種更好的選擇。與目標是延長生命的普通醫療不同,善終服務是讓護士、醫生、牧師以及社工幫助致命疾病患者解除疼痛和不舒服,在當下享有最充分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接受善終服務的人羣經受的痛苦更少、身體能力更強、能更長時間地同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對於有的病人,善終服務甚至還延長了他們的存活時間,似乎正是印證了“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這句話。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然而,三位作者都關注到,與老年化的快速增長不同,老年醫學專家一直處於十分緊缺的狀態。因爲不願面對垂死之人,加上工作內容複雜和收入不高,選擇老年病學的學生非常少,成爲人們更好接受衰老和死亡的一大阻礙。

佛教徒和中世紀天主教徒將毫無準備的死亡稱爲“惡終”,因爲這意味着再沒有機會向所愛之人表達愛意、所有計劃都未能實施、沒能告知他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事實上,如今人們死於意外的概率並不低。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該思考和談論死亡,而且越早越好。只有對死亡有所準備,才能減少“惡終”。

想讀懂生命,首先要學會如何好好告別

凱瑟琳在《好好告別》一書的最後寫到,她沒法選擇肉體死亡的方式,但她可以選擇死亡的心態。不管什麼年紀死去,她都會把死亡看作是對美好生活的回報。

看完這些書,我也想對小時候的自己說,不要害怕衰老和死亡,只有直面內心的恐懼,主動了解它們,我們才能擺脫它的束縛。

♦ 瞭解死亡,是爲了更好地活着

♦ 《如果歲月可回頭》:以高談闊論去解讀婚姻謎題

♦ 走出才女和名媛窠臼的林徽因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黃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