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甘肃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金淑梅

  

  金淑梅,女,汉族,1964年4月生,酒泉小白杨艺术培训中心校长。

  她借助中国舞协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义务为20所偏远乡村学校的孩子教授舞蹈,自掏腰包开展贫困乡村舞蹈教育,她用舞蹈和爱,打开了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心灵,一次次让残疾孩子、留守儿童和所谓的“问题少年”获得了尊严。

  2015年7月29日晚,在北京舞蹈学院舞台,31个男孩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摇头、耸肩、跺脚、登山步……每个动作都规范整齐、细致入微,他们用专业的动作、投入的表演赢得如潮掌声。很难想象,征服首都观众的孩子来自于偏远的甘肃酒泉少数民族移民乡,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孩子曾经个个是淘气大王:旷课、打架、逃学、不服管教,而且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而使这些孩子发生根本改变的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酒泉小白杨艺术培训中心校长金淑梅。

  以“舞”扶智,斩断“穷根”

  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市小金湾乡、独山子乡是少数民族移民乡,是重点扶贫攻坚区域。自然条件较差,“风吹石头跑,戈壁不长草”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移民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移民乡人杂地少、底子薄,群众生产生活还较为困难。

  经过深入调研,金淑梅发现移民乡不仅仅经济上贫穷,更为重要的是,移民乡群众不重视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卖饼可以挣钱,卖面也可以挣钱,读书挣不来钱”是家长普遍的观念。也正因为此,女童辍学率很高,许多女孩子上到小学三、四年级就再不去学校了,女孩跳舞更被视为“不好的事”。

  “人们都说,这里的穷根是‘穷在地上、苦在水上、慢在路上’。”在金淑梅看来,落后的根子还在教育上。唯有打破“越穷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穷”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让贫困移民乡脱贫致富。

  为帮助移民乡尽快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13年,金淑梅和她的小白杨舞蹈学校志愿者团队主动承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发起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义务为玉门市独山子、小金湾民族学校以及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卓园小学、肃州区黄泥铺裕固族小学、肃北县蒙古族学校等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教授舞蹈。从酒泉市到偏远的玉门市小金湾、独山子,有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不耽误给孩子授课,金淑梅和她的志愿者每次都是两头不见太阳,而且每个月都去数次,尽管由于颠簸六七十公里的戈壁公路让金淑梅翻江倒海,但单薄瘦弱的金淑梅从第一次踏上它,就再也没有放弃。六年来,累计行程达20多万公里,义务为偏远乡村20所学校的孩子教舞蹈,走访留守儿童家庭1000余户,为8名留守孤儿联系舞蹈学校并提供免费学习,把200多名文化课老师培训成了舞蹈志愿者,受益孩子达到一万多人。她开发编排的舞蹈教材,已被酒泉市100所乡村学校选用,有4万名孩子在跳她们学校编排的舞蹈,有260名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老师被学校培训成了舞蹈志愿者。金淑梅用舞蹈打开孩子们的心锁,用舞蹈给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用舞蹈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用舞蹈影响和改变了移民乡群众的思想观念。小金湾和独山子两个民族学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由85%左右上升至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0%左右上升至96%。金淑梅“爱的舞蹈”项目也带动了移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在她的争取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如今的小金湾民族学校建起了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餐厅、明亮的舞蹈室,孩子们终于可以在舒适的室内、铮亮的镜子前、笔直的把杆上练习舞蹈了。

  以“爱”扶志,拨亮“问题”孩子心灯

  实施舞蹈美育工程,金淑梅首选“问题”学生去教。将“问题”孩子聚在一起,那太令人“抓狂”了!从校长到老师,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金淑梅并不这么想。她认为教育不能“嫌差爱优”,不能歧视、放弃任何孩子,她要让舞蹈之光照亮每一位孩子。“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他有梦想,我们就要喜欢、尊重、爱护他,帮他树立信心、勇气,让孩子们找回自信,只有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教学中,金淑梅特别注重欣赏与激励,总能发现并赏识所谓“顽劣”孩子身上的潜能与特质,面对“问题”学生的一次次捣乱、起哄、抵制、刁难,她总是用爱去感化、去疏导、去教育。一块巧克力、一块面包、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成了她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金淑梅说,她教的不是舞蹈,是感情,是爱!她常用20%的时间给学生教舞蹈,用80%的时间给学生励志,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要学生有0.01分的进步,她都会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掌。就这样,在她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悉心呵护、严格教育之下,一个个奇迹在这些“问题”孩子身上发生了,他们变得懂事听话了,上学不用父母操心了,练起舞蹈也非常投入用心。

  舞蹈美育工程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学。面对缺少师资、缺少教材、缺少场地等一个个困难,金淑梅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可复制的乡村学校舞蹈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各民族艺术元素,自编教材,编排出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20多种舞蹈组合,把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教师培养成志愿者,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自办“加工厂”,以点带面,把艺术的种子洒遍酒泉偏远农村。

  “爱的舞蹈”舞出孩子幸福人生

  金淑梅是个执着的舞者,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2015年,她带领65名“淘气包”登上央视大舞台,自创舞蹈《尕尕乐》在比赛中拔得头筹。2016年,她自掏腰包20多万元带领20名留守儿童远赴香港巡演并慰问驻港部队,自编舞蹈《爱的呼唤》感动了驻港部队官兵。为了演出成功,她反复手把手教授患有严重足内翻疾病的残疾儿童马某某,一个动作往往都需要重复无数次,每次都累得精疲力尽。当她看到舞蹈《爱的呼唤》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听到驻港部队官兵雷鸣般的掌声,她再也坚持不住了,累的瘫倒在地上。金淑梅用舞蹈和爱,打开了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心灵,一次次让残疾孩子、留守儿童和所谓的“问题少年”获得了尊严自信,旷课、迟到、不做作业等坏习惯也逐渐改掉了。

  金淑梅热心公益,关爱弱势群体,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她带领小白杨舞蹈学校师生在酒泉举行“情系舟曲·爱心飞扬”赈灾义演,募集救灾款22万元。她还积极为乳癌患者募捐善款,为残疾儿童捐献钱物。

  在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原中舞协主席赵汝蘅讲述了小金湾民族学校的孩子们学习舞蹈后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激动地说,“艺术,就是可以这样润物无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她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做了报道。

  舞者并不一定要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表演。对于金淑梅来说,她用舞蹈让最美的鲜花开放在偏远山区的校园,她以舞育人、文化扶贫、教育扶志,开启当地孩子们向美而舞的人生新旅程,谱写了一首用艺术摆脱贫困、用舞蹈点燃生命的赞歌。

  她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工行杯”感动甘肃·2016’陇人骄子、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