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河畔,徽派古镇盛装绽放。青石砖纵横铺砌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院落,层层叠叠迤逦开来;民居、庙宇、祠堂的参差错落,透露着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灵动;错落有致的黛瓦、精细雅致的雕花与柱饰、欲隐犹现的镂空花窗、趣味景致的挑台拱门,宛如一幅徽州水墨画卷,古韵古香,让人流连不已。行走在这样古韵袅袅的小镇,目光变得柔和起来,脚步也渐渐放缓,灵魂终于跟得上身体的节奏,使得人只顾慢享难得的时光。

人们或许很难想象,眼前的这座古镇,竟然是一座纯手工打造的现代建筑。凭借着建筑专家对徽派建筑的见解和还原,粉墙黛瓦的“鸠兹古镇”在扁担河畔拔地而起,成为江南水乡又一处别致的景象。

古镇前世

芜湖扼长江之要冲,东临苏沪,西接湘鄂,南通浙赣,北达中原,舟车四通八达,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

扁担河,是位于芜湖城东北部的一条肩挑长江和青弋江的奇特河流,这里历史久远,自古繁华。早在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此修坝,仁宗皇帝赐名“万春”,自古以来,万春坝造福一方,影响犹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扁担河连通万春坝,交通便利,物产丰美。南宋时,这里即为草市,元代已成为芜湖重要商埠,也就是传说中的鸠兹老街。再后来,由于有了四百里开外的徽州商人——“旁郡商人”的加入,老街更加繁华。

所谓“无徽不成镇”,提及徽州古镇,不得不提的便是名噪一时的徽商,俗称“徽帮”。它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曾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朱明时期,鸠兹老街即曾是徽商重要的“宜贾宜居”之地。到了清代时期,这里已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徽商“扎堆”的徽帮雄镇。数百年以来,徽商在这里经营木材、粮食、典当、文房、布匹、饮食、盐业、药材等,他们募工冶铁、贷本经商,使得鸠兹古镇繁华一域,成就了阮弼、汪一龙、张文金、朱锦堂、胡贞一、离经方等一代代徽商,更是芜湖城边上重要的商业次中心。

绵延不绝的青石板路,多少辈的常客过客来来往往,长街的沿街两侧,店铺林立,市声若潮,至夜不休。

古镇今生

在工业化逐渐进入后半程的当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的共识。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下,有着近25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芜湖正在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唯一纯手工打造的徽派古镇,鸠兹古镇里的建筑全部由祖传几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手精心打磨而成。不论是实木柱子上方手工雕凿的精致镂花,还是地面与墙壁上的石雕,一屋一檐、一门一柱,都凝聚着古今匠人的智慧结晶。特别是纯手工打造的徽雕三绝——石雕、木雕、砖雕,俯仰间赏三分精美,品七分雅致。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笔笔精致;亭台楼阁、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款款动人。

“鸠兹”是安徽省芜湖市的象征,古时芜湖地势低洼,是遍生“芜藻”的浅水湖,盛产鱼类,鸠鸟兹生,故名鸠兹。新建的鸠兹古镇作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建有标志性的功德坊、鳞次栉比的街铺、肃穆庄严的祠堂,青山远黛、白墙黑瓦。

19万平方米的鸠兹古镇,现有21个院落,236个店铺,涵盖戏院、书局、祠堂、客栈、街坊、酒肆、临水街铺等多种业态,在这片手工打造的古镇里,商业与怀古共生。步在鸠兹古镇街巷,踱步在马头墙下,沉醉于徽州古韵之中,可以品尝舌尖上的各地特色小吃美食,同时,市民们还可以跟随手工艺人,体验手工“打月饼”、画脸谱、面塑、捏糖人、草编、剪纸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市民足不出市,领略了古镇舌尖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派风情。

古镇院落的二号院里可以打月饼、画脸谱。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而打月饼是民间制作月饼的老手艺。画脸谱则是指描绘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三号院是草编,手工艺人们利用棕叶编成各种造型,无论竹虫草鱼,个个栩栩如生。四号院里可以捏面塑、捏糖人。手工艺者用小竹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糖画则是将红糖熬成丝,一勺一铲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五号院里可以投壶、剪纸。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的投掷游戏。剪纸艺术作为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今天的古镇,以芜湖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为基础,规划迁建或恢复12个可以代表芜湖开埠文化的传统大院和中江书院,挖掘芜湖老街、芜湖夜市、传统茶文化、十里长街、花街等区域特色,打造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文化与风俗的城市街区,使之成为芜湖“徽州门户”的集中展示。

穿过岁月幽深的长廊,历史的车轮似乎从未停止过转动。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老街旧时风貌早已不再,成一场繁华旧梦。当鸠兹古镇拔地而起,建筑又重新映入眼帘,又一代芜湖人得以重温古老的记忆。

当人们游走在今天的鸠兹的古街深巷中,依然可以流连于鳞次栉比的店面,驻足于肃穆庄重的祠堂,徜徉在热闹古老的戏台。记忆深处里的马头墙上黛色尽染的丹青,青石板铺就的悠长岁月,似乎从未走远。

(文章转载自:发现故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