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下长河”工程:比港珠澳大桥更NB,泄露大湾区这些天机!

胡文

珠三角“地下长河”工程,昨天占据了华南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比如深圳商报的封面处理就十分具有冲击力。

备受关注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最近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据悉,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居前的全球最大湾区,以珠三角为腹地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越发凸显的东江流域缺水问题,制约着珠三角及大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此,广东省水利厅牵头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在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后,国务院、广东省相继做出战略部署,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及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列,并要求加快推进。

8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明确工程任务是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缺水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同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

据国家发改委批文显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一座新建调蓄水库组成。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

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其中干线长90.3公里,渠首设计引水流量为80立方米每秒。深圳分干线长11.9公里,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东莞分干线长3.5公里,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南沙支线长7.4公里,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7.8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7.08亿立方米,其中广州南沙5.31亿立方米、东莞3.3亿立方米、深圳8.47亿立方米。工程沿线将新建鲤鱼洲、高新沙、罗田等3座泵站,并新建一座库容529万立方米的高新沙调蓄水库。以下是该工程的主要数据——

● 输水线路: 约113公里

● 投资总额: 约339亿元

● 年引水量: 17.87亿立方米

● 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

● 工程工期:60个月

● 隧洞深度:平均地下40至60米深

该工程不仅是广东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还将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特别是位于珠江口狮子洋段约10公里长海底隧洞,水文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需攻克诸多技术高地。工程全线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施工与深埋管道输水方式,最大限度保护湾区生态环境,为未来发展预留出大量宝贵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建成后将逐步实现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对此,“文过是非”点评如下——

一、仅从投资额来看,珠三角“地下长河”工程约为港珠澳大桥的三分之一,但其战略价值远超后者。如果说港珠澳大桥还带有一定的形象功能的话,前者则是实打实的里子工程,当它建成之日或许你并不容易看到,但它带来的却是生命之水以及能量之水,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二、这一工程长达十年的的研究、论证和实施,其过程本身就闪耀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胸怀以及精神。主导者没有站在地域局限上进行规划,更没有小九九一类的排它性设置,而是体现了大湾区的价值最大化。尽管广东省水利厅并非大湾区水利局,但其作为完全是大湾区的模样。在大湾区规划出台前,这一规划使人看到了大湾区的美好蓝图。今后如果都这么干,大湾区真的不得了。

三、从该工程未来供水分配来看,广州南沙5.31亿立方米、东莞3.3亿立方米、深圳8.47亿立方米。无疑,这是一个多赢工程。它不仅解决了未来南沙以及东莞的用水问题,同时解决了深圳用水以及香港应急备用水源的问题。从数量上看,深圳的供水最多,几乎是南沙和东莞之和,但由此也证明了深圳经济增长的潜力得到了广东省和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认同。

四、对于深圳和东莞来说,尚不知道这些引水的主要供应去向,但对南沙的供水则是确定的。5.31亿立方米这样的一个规模,预示南沙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五、广东人一向信奉水为财。在西江引水工程得以敲定之际,深圳乃至香港的人们需要以感恩之心,致敬东江引水工程,致敬东江沿线民众。没有水,无论香江奇迹乃至深圳传奇都不可能发生,其最终发生都是各种资源最佳配置的结果。为此,我们不妨提前致敬西江,致敬那些为了今天这一蓝图绘就而付出了努力和心血的所有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