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

  季节更替有迹可循。

  太阳直射点尚未到达最北端,

  正朝着北回归线摸索着轨迹。

  天涯此时,荷香暗度,端午到来

  在远离乡土浸润的都市,

  人们的心头对「端午」又有怎样的印记呢?

  是锅盖徐开,随之飘散的丝丝粽香

  是巷里堂前,僻邪驱瘴的艾草菖蒲

  还是烈日塘边,吆喝不歇的龙舟划桨

  我们特意选取了一些温暖的端午记忆,

  与你分享,希望你的今天也能有滋有味。

  / @Emily 江苏扬州 /

  在我印象中,夏天都是从端午开始的。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着艾草,它不仅驱蚊,晒干以后还可以给小朋友泡澡,这样就不会生痱子了。

  小时候,端午就好像是夏日版的春节,热闹得不得了。我们扬州的传统是吃“五红”,就是红烧鹅、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黄鳝。每到端午,我们一大家子是必定会去外婆家吃饭的,很有过节的氛围。外婆真的很能干,烧得一手好菜。她总是提前一天准备好所有的食材,端午当天亲自掌勺,一个人担起烧两大桌子菜的重任。

  我记得那时候外婆还养着两只鸡。每次下蛋了,外婆都会把鸡蛋攒起来,藏在大房间办公桌的抽屉里,全留给我和哥哥两个人。外婆特别喜欢我们俩,她会用这鲜鸡蛋给哥哥做蛋炒饭,给我做炖蛋,变着法子让我俩开心。

  小时候觉得,外婆家的宅子好大呀,墙角院落都满是回忆;今年过年的时候再去宅子里,可能是因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也做了妈妈,就突然感觉房子变得特别的小,小到没几分钟就走完了。外公外婆去世以后,我们这一大家子就很难像以前一样齐聚在一起了。我也已经离家很多年了,但每次回忆起三代同堂的饭席团聚,还是忍不住会掉眼泪

  / @Julien 台湾 /

  说到端午,那一定是粽子啦。台湾的粽子有很多种类,比如南部粽、北部粽和碱粽。北部粽呢,是将糯米和配料先一起拌炒、爆香之后裹进粽叶里,再用蒸笼的方式蒸熟;而南部粽呢,是将生糯米和炒好的配料一起包进粽叶,再整个放入滚水中煮熟。馅料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胛心肉,还会包干鱿鱼、咸蛋黄、花生、香菇、虾米。在我家,妈妈一定会用木桶蒸粽米,这样糯米才会有木桶的香气。有时候她还会将某种香木的枝条插在米里边一起蒸,这样会让米更香。

  每年这个时候,孩子们必玩的节目是“立蛋”。大家都会比赛,看看谁能最快将一颗鸡蛋立起来。据说,一年之中,只有在端午当天的正午12点,蛋才会比较容易立起来,而成功立蛋的人也会交好运。台湾还有打“午时水”的特色风俗,就是在正午时分去打的泉水,大家都会用它来辟邪祈福

  / @Gracia 河南三门峡 /

  每到端午,家乡人吃的更多的不是粽子,而是槲(hú)包

  槲包的特色在于,用来包裹食材的是槲叶,而非普通粽子的芦苇叶。这种叶子表面有细细的绒毛,使用之前得先用开水煮沸,把绒毛去除。下一步就是准备粘米和小豆,粘米用石臼或石碾加工去皮,小豆放在盛满水的大盆中泡胀。包槲包的时候,通常都会用好几片槲叶互相衬叠,这样就可以包得更多。最后拿绳子那么一捆,就可以下锅煮了。

  槲叶的清香,同米香、豆香交织一道,真的是很特别很质朴的味道。

  / @Nico 浙江丽水 /

  端午节,我们那儿会吃菜饭,就是拿糯米豌豆、芋头丁、咸肉丁、青菜碎一起蒸。吃这个饭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配菜!分分钟搞定一碗饭,还要屁颠屁颠跑去再盛一碗。

  还有食饼筒,它有点像超大号的春卷。几张面皮,一桌子的配菜,把盘子里的食材各取一些简单一卷,却大有乾坤。

  将卷好的饼筒再下锅用中小火煎一会儿,外焦内嫩,特别好吃。小时候,每次全家一起做食饼筒,大人们总会说,不要太贪心地在饼皮里包太多料,不然就会卷不起来,也就吃不到了。

  / @荚莉 浙江临海 /

  我的端午印象是小米粽。刚加热好的时候,它们看起来干巴巴的(因为小米可能不像糯米那么有黏性),看着像是要散裂开的样子,但吃起来口感却很扎实,很Q弹

  这几年家里还有乌米粽子,是乌饭粽子的合体。乌饭的蓝黑色来自乌饭叶,在江南地带比较常见。以前,乌饭一般是三月三吃的;现在端午也吃乌饭粽,这些习俗的边界都在渐渐模糊,大家总是想吃就会去做了。

  但不管是什么种类的米做的粽子,家里长辈总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意思是粽子这类吃食不好消化,不要多吃,稍微吃一点尝尝鲜才是最好

  / @Jak 浙江宁波 /

  宁波这边,端午会吃六白,也就是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大人总说吃了这些可以辟邪驱毒。据说上海也有类似的习俗。我们小一辈的还会玩一种游戏,叫斗蛋,就是看谁带的蛋最坚硬,碰到最后还没有碎的就是赢家。这蛋呢,一定要是鸭蛋,蛋壳会比鸡蛋更坚硬些。有的小朋友还会把蛋染色或是在蛋上涂鸦,然后用彩色的网袋装好,做成好辨认又独一无二的蛋。

  现在工作了,有自己的生活,端午一般也没有时间回老家看长辈了,这些小时候觉得非常有趣的风俗也渐渐地被淡忘了。

  归根结底,

  记忆还是牵扯着味道的,

  节日也总和某种食物脱不了关系。

  这些与端午紧密相关的味道,

  一头连着记忆,一头牵着未来。

  它可以很重,

  也可以很轻,

  但或轻或重,

  我们对家乡人事的思念,

  总会通过舌尖,

  慢慢地在心里扎根。

  食物与爱,

  总有办法在记忆中无限轮回。

  不知道大家分享的真情实感,

  有没有激起您脑海中关于端午的回忆呢?

  欢迎您留言告诉我们~

  

  采编:大武

  图片来源Pinterest

  不管是端午的粽香蜜意,

  还是家庭的食物与爱,

  是中国食物文明的弘扬,

  还是节气风俗的传承,

  囿于厨房,

  也囿于您。

  如果您也关心孩子们的饮食健康,

  关注中国的食育发展状况

  我们邀请您一起加入【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

  “现在就行动起来,而不是把问题留给未来”。

  欢迎扫码关注食小花

  加入知食分子FAMILY

  与中国食育倡导者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