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三藩割据一方,长期和朝廷对抗,为何康熙打算撤藩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吴三桂,实力格外的强,让清王朝非常忌惮。

提起三藩,人们都不陌生。三藩是清朝初期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其中包括割据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藩长期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而且屡屡要挟朝廷,搞得清王朝非常头疼。为此,康熙上台后,打算撤销三藩。但在康熙召集各部阁臣讨论的时候,他的撤藩意见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以大学士图海、索额图为首的多数大臣都不同意撤藩,他们与众人争辩,称“三藩断不可迁移”。但最终,康熙帝力排众议,坚决要撤藩,最终引发了三藩之乱。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击败三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三藩割据一方,长期和朝廷对抗,为何康熙打算撤藩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其实,大臣们反对撤藩并非没有原因。因为当时的三藩势力太大了。三藩割据已久,手下兵强马壮,财力雄厚,早就有叛乱的打算。尤其是吴三桂,实力格外的强,让清王朝非常忌惮。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控制着云南和贵州,对周边地区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实际上,就连四川、广西等地也都在吴三桂的遥控之下。当时吴三桂手下有精兵二十万,皆是骁勇善战之辈,手下猛将多如牛毛,实力不容小视。当然,耿尚二藩的实力也不弱。耿藩有20万精兵,尚藩也有10万,三藩总兵力加起来超过五十万。
而当时清军的兵力虽然有60万,但防守的面积太大,而且大部分是维持地方秩序的治安军,能调动的兵力很少,就是把各地驻防的八旗军队都抽调到前线也不过十几万人。更让他们忧心的是,他们最为依仗的八旗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所以清军不得不倚重由汉人组成的绿营。此外,由于战乱刚刚平复,各地百废待兴,清王朝的财政一直入不敷出。清王朝不仅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还要养着数十万旗人,同时要维持国家行政运转,各项开支应接不暇。最严重地是,清王朝的税赋大部分都给了三藩,清王朝每年要给三藩拨付巨额的经费,而清王朝只能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这也是康熙坚持要撤藩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王朝撤藩必然引发三藩的不满,战争必将一触即发。从双方的实力来看,清王朝和三藩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致是五五开,所以撤藩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战争开打,一旦清王朝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旗人可能会被赶回关外,搞不好旗人全都得交代了,连关外都回不去。即使能逃回去,大家刚入关过上了好日子,谁愿意再回关外的深山老林受苦。所以作为既得利益者,大臣们谁都不愿意撤藩,都希望息事宁人。现在过得那么舒坦,自然没人愿意再去冒险。这就是创业和守业的不同。当然,康熙帝年轻气盛,而且非常有抱负,力排众议坚持撤藩,最终花了八年的时间平定了三藩。当然,这八年清王朝也不好过,如果不是吴三桂打到长江裹足不前,搞不好清王朝真被推翻了。康熙能打赢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很大程度上讲是吴三桂输在了年纪上,年轻气盛的康熙比他更有魄力,更有胆识,起码在身体上就比他更强壮,因为他熬死了吴三桂。吴三桂一死,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清军很快干掉了群龙无首的三藩。
参考资料:《论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清朝通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