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聊圆明园,本文的重点是圆明园四十景之“鱼跃鸢飞”。
鱼跃鸢飞,建于雍正时期,位于圆明园北区中部,大北门西南方,主体建筑建在一片水面中央,是一座两层四坡攒尖楼阁,建筑规模很大,一层面阔五间,四面开门,南门外檐悬雍正御书“鱼跃鸢飞”匾,一层殿内有床,殿内有楼梯可上二楼。由于圆明园北部其他景区修建都相对较矮,鱼跃鸢飞犹如鹤立鸡群,向北可眺望墙外的农家田园风光,现在只能是北五环如织的车流;向西可望西山风景,向南、向东望可欣赏到园内秀美的风光,可惜现在都是一片遗址。
鱼跃鸢飞,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字面意思是鸢鸟就该翱翔于蓝天,鱼类就该畅游于深渊。表示万物都各得其所,按照本性自由自在地生存,是一种整体和谐的状态,也是我们憧憬的理想状态。这里盛时是什么样子,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乾隆的御诗《鱼跃鸢飞》。序言:“榱桷翼翼,户牖四达。曲水周遭,俨如萦带。两岸村舍鳞次,晨烟暮霭,蓊郁平林。眼前物色,活泼泼地。”形象地表明了景区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的景色。诗文:“心无尘常惺,境惬赏为美。川泳与云飞,物物含至理。”诗的内容充满了哲理,而且是既有道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随性,同时又有佛家“四大皆空”的韵味,还有体现帝王家出世的儒家思想。
鱼跃鸢飞东北不远就是大北门,又称北楼门。清帝每次外出打猎都是在鱼跃鸢飞殿前会齐队伍,再一同从大北门出发的。清代能够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并夺取全国政权,与他们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和先进的编制分不开。清初的帝王都非常注重以打猎的方式,来考察皇子皇孙的武艺并训练八旗将士。当时的打猎根据季节不同,也都有不同的名称。春季打猎叫“搜”,夏季叫“苗”,秋季叫“狝”,冬季叫“狩”。每次打猎回来,还会在鱼跃鸢飞殿前的小院子里察看战利品。
从雍正初建成,鱼跃鸢飞见证了无数次帝王带着队伍欢呼着出发,再唱着得胜歌归来,把各种猎物满满地堆一院子,每当这时,它也为帝王们高兴。然而18609月,咸丰帝带着队伍又一次从这里出发,去往避暑山庄进行木兰秋狝。队伍的气势明显不如以往,甚至有点狼狈,或者说有点仓皇逃跑的感觉。鱼跃鸢飞正疑惑间,周围忽然来了一群长相奇怪的人,说着根本听不懂的语言,举止又非常的不敬,还又打又砸又抢。1018日这一天,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圆明园失火了。不对,是被人为地纵火了,站得高望得远是一种幸事,更是一种悲哀,鱼跃鸢飞看在眼里,心在滴血,直到自己也葬身于火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