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春天,因为去不了餐馆,每天居家做饭,对菜价尤其敏感了,有些人担心疫情干脆连超市都不去,只在生鲜App上采购,得到的印象更加惊悚,那里的西红柿品种分得更细,很多高端品质西红柿价格又一两倍起跳。当经济不好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种“土豆效应”,此时吃饭成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相对高端食品来说,中低端食品和必需品大行其道,不仅没有受到影响,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销售上升和涨价趋势。

原标题:除了猪肉,土豆西红柿为什么这么贵?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邢海洋

前两天在B站上闲逛,看到了一位UP主做土豆淀粉的视频,着实羡慕了一回。他用了5天的时间,把100斤的土豆全部打碎漂洗做成淀粉,拍出一个长度约6分钟的视频,收获了几百万的观看。我心中思忖,现在土豆2.99一斤,虽然在整个视频成本中不算多,但要是前几个月拍,得省一半吧。

看农业部的网站,3月份猪肉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47%,去超市,一斤五花肉得50、60元了,真的让人心疼了。“蔬菜之王”西红柿,超市里都得7、8块钱。这个春天,因为去不了餐馆,每天居家做饭,对菜价尤其敏感了,有些人担心疫情干脆连超市都不去,只在生鲜App上采购,得到的印象更加惊悚,那里的西红柿品种分得更细,很多高端品质西红柿价格又一两倍起跳。

猪肉为什么还那么贵,并且是一直涨,此前从非洲猪瘟和禁养区等供给方面说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提了。这里谈谈土豆,土豆为什么也涨得这么厉害呢?或许是作为配菜的它,要在炖锅里当主角了吧。农业部网站上一查,土豆批发价的确比去年同期涨了1/3,是蔬菜中涨幅较大的。

2017-2018年土豆价格不高,种植户收益偏低甚至亏损,结果部分农户退出了,去年秋天种植规模缩减,市场供应量就低了;另外天公作美,质量优良,均价也随之提高。但是,去年冬天土豆价格也只是涨了一成,疫情之后一下子就涨了三成,我想还是别有原因的。

讲到需求的弹性,经济学课本里经常提到薯片,即无论形势好坏,薯片的需求都是稳定的,这是一种刚需食品。当经济不好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种“土豆效应”,此时吃饭成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相对高端食品来说,中低端食品和必需品大行其道,不仅没有受到影响,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销售上升和涨价趋势。西方人痴迷于吃薯片,此时这种提供廉价幸福感的食品真是困苦生活中的“救命草”。

难道不是么,疫情之前,我们一家总是在新闻里感受肉价翻番,实际生活中是很少买猪肉的。馋了出去吃一顿,再抱怨一下饭馆越来越贵了,也就完了。可现在憋在家自己做饭,反而得经常炖肉了。原因也很简单,孩子长身体,不能不摄入高蛋白食品。再一算账,家里做饭怎么都会比饭馆便宜,再怎么吃肉,伙食费总体还是降下来了。既然宅在家中,为什么不多满足一点口腹之欲呢。我想,很多人的想法会和我相似,这就是疫情中的猪肉效应吧。

同样的道理,我们宅在家里,又是寒冷的冬季,绿叶菜的生长变得缓慢,供给本来不足,于是那些储存的大路菜补充上来。我看过很多湖北疫区里的团菜套餐,土豆白菜几乎是标配,而作为蔬菜之“王”的西红柿则是高端套餐里的标配。

另一个原因则可能类似于互联网的“二八”法则,无论搜索的内容,还是网络公司的市场份额,均是赢家通吃,而那些被甩出去的、被遗忘的部分则形成了长长的“尾巴”。

本来,我们到超市到菜市场买菜的体验属于传统的购物行为,面对琳琅满目的视觉刺激,购买的品种相对分散。可如今,即使在没有完全隔离的区域,很多人也是宅在家中,通过App下单买菜。没有了菜市场里的感官刺激,他们的购物行为变得互联网化了,脑补蔬菜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土豆、白菜、西红柿等等的头部品种。于是,这些大路菜更为紧缺了。

我观察到了蔬菜价格一种“趋同”的倾向,低端大路菜价格上涨,而平日不多见的高端菜价格则下滑。往年荷兰豆、芦笋的价格比西红柿贵得多,今年却与豆角、生菜价格相差无几,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

今年前两个月CPI全超5%,但去年过年在二月,今年在一月,以今年春节当月的物价与去年春节前的物价比,一月5.4%的CPI还比较好解释。二月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这种反常现象,就只能用疫情因素解释了。这里既有“土豆效应”,更多的恐怕还是和物流不畅,甚至垄断食品供应有关系。3月12日,湖北孝感曾发生了一次业主聚集事件,就是因为有业主联系商家到小区售卖蔬菜,被小区物业阻止并报警。网上流出的“私菜”与对接超市的菜价,价格相差悬殊。

即使在非严格隔离地区,很多露天菜市场也关闭了,大型超市成了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供应商,无形中获得了价格优势。作为补充,很多小区门口也开始出现了临时性的蔬菜摊贩,可一个小区只开一个门,一个门口对应一家摊贩,是否是“特许经营”,仍是未知的。

春天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你想要一个菜价贵的解释,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本文图片来自摄图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