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系列(1)“怨曲还是欢乐颂”专题学习

作者:陈兴才

本单元是围绕古今多样文本中的“王昭君叙事”而展开的专题学习。所涉及阅读文本有古代诗歌、杂剧、音乐专著、史传、论述文。学生通过阅读、辨析、质疑、评估、论证等活动,将在以下方面获得体会与认知:对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前人和别人有哪些认识与评价?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有差异的?为何会有差异?我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是否与前人和别人相同?我的理由和依据有哪些?我的理由是否可靠?有没有经过论证和反思?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质疑过自己所看到的事实?我们的情感、态度、立场有没有影响我们的判断?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探究、分析论证,我们对事物的最初认识有没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做到理性表达?……诸如此类的问题,将成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常规学习形态,目标是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有关王昭君叙事的各种文本,鉴赏语言表达,感受其中的王昭君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寄寓或蕴含观点;

2.辨析不同文本中蕴含的观点和情感倾向,学会多元解读,分析质疑,培养思辨能力。

3.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并能依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完成写作任务;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阅读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王安石《明妃曲(其二)》一组怀古诗,史传《匈奴列传》、音乐专著中的杂记《怨旷思惟歌》、杂剧《汉宫秋》等一组叙事类文本,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论述类文本,感知、鉴赏、把握不同的王昭君形象,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不同文本的价值倾向与作者的阅历、知识、立场的关联。

2.表达与交流:就王昭君的形象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开展讨论和辩论,有理有有据分析原文本的价值倾向,在多元解读和比较、辨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倾听和辨析同学的意见,把握对方观点的说理逻辑;写分析、评价短文,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3.梳理与探究:梳理各种观点、态度,探究王昭君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反思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过程,获得方法启示,归纳批判性思维在场的学习活动特征。

二、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王昭君是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历来对王昭君的解读和体悟可以说是文史不分而达于脍炙人口,盖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昭君形象的多样性,特别是对其出塞行为有着诸如“被迫和自愿”“悲苦与欢乐”“牺牲与反抗”等多元体认,这种莫衷一是正好构成了阅读、探究与思辨的话语场,也是文化剖析台;就学情来说,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对王昭君叙事略说或深谈一二,但其认知往往来自于单一的文本印象,更多是受单面信息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观感,欠缺多元的阅读和全面的把握,更缺少对自己所持观感的证据分析和质疑、反省。

关于王昭君叙事的专题学习,用“哀怨曲还是欢乐颂”这个大任务,把个人的文本阅读体验和社会生活理解、文化内涵探究结合起来,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辨析、评价、论证中提升思维品质。

(二)任务框架


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系列(1)“怨曲还是欢乐颂”专题学习


课时安排:6课时

任务一 宫廷深处

第1、2课时

活动1、自读各文本,理解内容,鉴赏语言,分析意象,作好批注。

学习方法小贴士:如何作批注……

概括每个文本中王昭君的形象特点,分析、辨识作者情感或观点、态度,完成下表:

文本

关键词句

昭君形象

作者情感或态度、观点

活动2、某校阅览室的墙壁需要分别悬挂两组女性文学形象图片,全班经过初步讨论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但在两组方案中都出现了王昭君,同学们有了争论,似乎各自都有理由。这两组人物构成是:

A、祥林嫂(《祝福》)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 琵琶女(《琵琶行》) 王昭君(?)

B、玛蒂尔德(《项链》) “氓”的“妻子”卫女(《氓》) 崔莺莺(《西厢记》) 王昭君(?)

如果请你拿主意,你将把王昭君该归入哪一组?作出自己的初步判断,写一则500字左右短文,要求,明确自己的选择,理由有哪些?在陈述理由时以所读文本内容作为依据。

第3、4课时(另附教学过程和反思)

活动3、全班交流2取得的学习成果。一同学演讲时,指定某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补充或质疑或进行答辩式提问),形成生生间对话。后期教师加入,形成师生对话。

活动4、教师引导下的思辨与表达,过程中将涉及以下问题探究:

1)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之一:作者怀古伤己。请综合杜诗的感情基调、意象使用、《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的引用、杜甫生平对此作出阐述。

2)讨论一个问题:真的只是因为杜甫伤己才把昭君写成怨妇的吗?或换个角度设问:如果杜甫没有自己凄苦的一生,他笔下的王昭君是否就是另外一种形象了呢?由学生先作出推断。

此处属于“为难”学生,学生不会有合理的推断,将进入“不通”状态。

教师补充资料:李白、李商隐、白居易、欧阳修等人的诗句,再讨论:为何杜甫、李白这些性情、经历都不同的诗人笔下却有着近似的昭君?此处很难会有理想的答案,由此获得教训——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继续讨论:如果我们不把这些诗文一律看成作者身世的寄托(其实也没办法这样看),那为何这些诗文都基本以“怨恨和悲苦”为出发点呢?此处将使学生更进一步进入思维上无路可走状态。

然后由李白的另一首诗《王昭君》来开启另一个思考空间。

由此得出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之二:大汉族文人的哀怨美学(历代有600多首诗词,80多种杂剧或传奇,成为摆放在昭君墓前的哀怨的祭品)。

3)学习杂剧知识,依据《汉宫秋》杂居第二折选文,推理出第一折杂剧内容,猜测选文片段的后续发展。

4)如果把昭君出塞看成个人命运的悲剧,不同文本对造成昭君悲剧的责任分别推定在谁的身上?用列表方式呈现你的判断及其理由(文本依据)。

5)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将《汉书》中的《匈奴列传》中的文字与《汉宫秋》相比较,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各自表达目的。

由此得出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之三:爱情与牺牲,奸臣弄事,皇帝有情(指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经常有的出发点)。

6)由王安石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作为由头,引出王安石《明妃曲》和蔡邕《怨旷思惟歌》的学习。探究:《怨旷思惟歌》中昭君的形象是怎样的?王安石诗中哪句话与此呼应?

由《明妃曲》和《怨旷思惟歌》的学习得出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之四:女性的反抗与价值自救。

王的观点石破天惊,被南宋范冲向皇帝举报说成是“坏人心术,无父无君”。请探究范冲说王安石“坏人心术,无父无君”的理由,并推测他如此给王安石“定罪”的可能原因。

再请学生来分析和批评范冲的言行,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评估性学习活动。

7)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梳理。鼓励学生通过更多自选文本的研读,更多角度挖掘昭君叙事中的文化内涵,或对文本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辩驳。

8)探讨不同文本的情感倾向性、观点、态度及与文体和作者经历、立场的关系。呼应学习活动1,作为发展与提升。

任务二 琵琶遗响

第5、6课时(活动2、活动3、活动4任选一感兴趣的完成,也可多选;活动6可以摘出来作为学后测评)

活动1、如果让你来塑造王昭君形象,你将把她塑造成是哪一种形象?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300字以上。

活动2、嫁与不嫁是个问题,是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也是个问题,请你以昭君在宫中关系亲密的朋友的身份和口吻给她提供建议。

活动3、想象昭君出塞行在边界上那一刻,所见所想,写一则描写性文字。

活动4、王安石诗句中有“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的句子,请你摩拟“家人”(是谁)的口吻,写出这封家书或是昭君的回信。

活动5、据说在现今之蒙古大青山一带有无数的昭君墓,请你为其中一墓撰写 “墓志铭”。

活动6、 研讨《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完成下列小活动:

1)朱大可在他的文中就昭君出塞,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从他的行文中年梳理出他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哪些。

2)朱大可所提到的庄周逻辑,在这个语境中,如果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表达,下面符合其意思的是( )(可多选)。

依据自己的选择,将庄子的话作为观点,将王昭君叙事作为待引用和分析的材料,写一段论述性语段。200字左右。

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B.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活动7、在原先的任务3的成果基础上作出完善和修改,写一篇800字以上人物评传或学术小论文,并拟一个吸引人的题目(如“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千古琵琶谁知音”“毛延寿表示不背锅”等);并通过网络搜索为昭君配一幅画,完成阅览室女性文学形象挂图。

三、学习资源

主要选文6种:

1.杜甫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2.王安石诗《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

3.东汉蔡邕所著的音乐专著《琴操》中的《怨旷思惟歌》(节选)“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遂以与之”,文言,约306字;

4.史传《汉书·匈奴列传》(节选)“竟宁元年……以休天子人民”,文言,97字;

5.杂剧《汉宫秋》第二折(节选)“(番王引部落上,云)某呼韩单于……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元杂剧,992字;

6.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节选)“元帝下令那些想要远嫁单于的宫女毛遂自荐……她的欢乐融入了向西行进的漫长印迹”,论述文本575字。

辅助资源:

1.鲁人《历代歌咏王昭君诗词选注》;

2.马致远《汉宫秋》;

3.邬锡芬《王昭君故事衍变》。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思辨”是学习内容,也揭示思维品质,即体现阅读和表达的深度、公正、理性。所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资源,可以也应该包括各种文本,文学性的、论述性的、实用类的,任何文本甚至是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深度探究式学习和思辨的对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明显的指向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但它并不独立于文化理解与继承、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就是说,它以思维素养为侧重,揉合了其他几种素养,共同构成学习设计。

“是哀怨曲还是欢乐颂”学习任务群包括宫廷深处和琵琶遗响两组任务,又分别对应着“我眼中的昭君”“诗文中的昭君”“谁为昭君定妆容”和“出不出塞是个问题”“千载谁知音”等多组具体学习活动。第一组任务着重于理解不同文本中的昭君形象以及“我”在学习前后对昭君形象意义的认识变化,第二组任务着重于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讨论、辩论过程体现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注重读写一体化,阅读和鉴赏需要表达和交流来外显,表达和交流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其自身任务性写作价值,也推动阅读,其本身就是阅读的另一种形态。

在“评价”中,以学习的真实发生为原则并作为基础标准,以学习的质量(读写中的思辨品质)为较高标准,真实发生性评价与质量性评价并重,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

任务一 宫廷深处

活动1是思辨和表达的基础,用批注法帮助学生细读文本。并通过填表把握各文本的主要内容、形象特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观点,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评价时主要考察学习的真正发生。

活动2是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读并初步完成“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的任务,给后面学习营造发展区域。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所写短文的观点是否明确,是否有文本依据,表达是否有条理。

活动3是课堂讨论的重点部分,特别关注两点,一是让学生完整表达,考查其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让课堂成为零碎的提问结构;二是学生对话的设计,让学生在互相对话中提升思维品质,从中评价其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和表达的针对性。

活动4是解读昭君叙事文化内涵的主体部分,将“我眼中初识的昭君”“诗文中的昭君”“谁为昭君定妆容”三大方面的学习内容揉合在一起,对应7项具体学习活动,也是整个昭君叙事学习任务群的最核心部分,涉及到辨析、整合、探究、评价、质疑、推理、论证等众多语文实践,对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辩论时的针对性提出要求。

活动4的最后两项要求学生对昭君叙事的文化内涵和各文本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作一个梳理,并引导学生探究和试图发现各作者的身份、经历、立场、知识背景与他们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关系。

任务二 琵琶遗响

任务二包括7个活动,侧重于学生自己的观点形成后的表达,有论述性文体写作,也有想象与描写性写作,也有学术性、分析性写作,将理解、鉴赏、表达、交流融为一体。特别是最后一项活动,要求写学术研究报告,将给学生带来挑战。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班级交流、出小报、专题讲演、读书报告等形式充分交流。

活动1“我喜欢的昭君形象”是对文本阅读后学生个性化感知基础上的表达实践,评价时考察其观点和依据,以及阐述、分析的质量。

活动2、活动3、活动4任选一感兴趣的完成,也可多选;分别对应建议性写作、想像和描写性写作、家信写作,总的要求是有文本依据和生活逻辑性,并有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倾向,不可以无理由、无依据、无逻辑地随意表达。同时,重点分别考察这样几个方面:“建议”写作,要求符合身份,对象意识强;边塞上所见所想的描写,要与学生认定的昭君形象和出塞动机吻合,不能互相矛盾;“家书”的写作,也不能兴之所至,因为是复原王安石诗句中的“家书”,要充分考虑王的观点,内容应该包括出塞的原因或动机、对家人的思念和劝慰、目前生活的状况(可以含有对大漠风光的描述),视其内容的丰富性、合乎情理性给予评价。

活动5的评价要关注“墓志铭”的特点,还要关注学生是以什么身份写的,对昭君有恰当的概括或评价,符合撰写者身份,表达精练。

活动6关于朱大可的观点的思辨参考:昭君出塞是自愿的而且实现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和自救(女权主义先锋),是快乐的出行;他依据的主要文献是《旷怨思惟歌》以及王安石的诗句。写论述性语段,方便选择和论述的庄周逻辑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两个选项符合朱的表达意图。评价时着重考查学生的观点与材料之间构成的分析论证是否严密,有逻辑,如果有更多的材料补充来论证,则可以提高评价等级。

活动7是对任务一中活动3的提升和发展,也是整个学习任务群完成后的综合成果展示。对学生的“人物评传或学术小论文”的评价可关注(但不限于):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途径和方法的梳理反思,学生所持观点或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理由的充分性、所依据的文本语言材料的丰富性(包括对不被自己认同的文本或语言材料进行质疑)、论述的逻辑性。

源自:《语文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