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固执”的人:自1969年2月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他所倾情的对象只有一类——乡村群众;他所选择的舞台仅此一个——游仙区街子镇岳家村。犹如一颗种子,落了地,就生了根,贫贱不移。这是一个“古板”的人:一辈子情系群众,扎根农村,连绵阳市城区的优裕生活都断然放弃。这是一个“忘家”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群众的需求是第一命令,病人的痛苦是第一信号,风雨如磐挡不住,九牛二虎拉不回。他,就是被街子镇乡亲们称为“老好人”的现任岳家村乡村医生陈善兴。

为解决乡亲们的看病难问题,1969年,年仅18岁的陈善兴不顾家人反对及质疑,毅然决然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对于毫无医学基础的陈善兴而言,要实现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角色转换、担负起治病救人的重任,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为尽快掌握医疗知识和技能,陈善兴白天工作摸索,晚上挑灯夜读,同时抽出大量时间,到镇卫生院向医生、护士们请教,并积极报名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多途径学习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的学习、勤奋的钻研和用心的积累,他的医术有了很大的长进,同时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远近的乡亲都放心让他诊治疾病。常年的走村串户,陈善兴和另外一名乡村医生陈积甫一起为村民们建起了个人健康档案,全村1610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预产,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谁家父母外出务工小孩有病需要监护,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用药,陈善兴心里都一清二楚。除了看病、用药,他还耐心详细地给病人讲解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所开药物的用法、日后如何做好功能锻炼等。很多时候,病人对病情刨根究底,追问不休,但他始终不厌烦、不敷衍,他认为,病人是医生的服务对象,与他们交流时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对医生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换回的却是信心和健康。

陈善兴认为,条件再艰苦,也比不上乡亲的病苦;多跑点路,大不了引起自己腿痛,如果耽误了给乡亲治病,带给他们的却是心痛。他回忆说,1994年4月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哭泣的呼救声在耳中穿过,“陈医生,救救我妈!救救我妈,我是一组的。”。当时,天还下着小雨,天空漆黑,路烂且滑,行走极为困难,在泥泞的路上赶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路后终于到达。患者汪秀淑,当时脱水休克了需要急救,然而他带的药有限,所以只好在帮汪秀淑吊上吊瓶后立即返回卫生所拿药并尽快赶回来,重回患者家中守候了十多个小时,病人脱险了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卫生所,刚想好好休息,一会儿又想到六组有一个要出诊的十一二岁的小孩子,才刚坐下便又收拾东西赶往患者家,等诊治完毕,又到午夜一点多钟了。在陈善兴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心怀百姓疾苦,蜿蜒的小路上常见陈善兴的背影,雨后的泥泞溪沟间常留他的脚印,寒冬酷暑挡不住他的行走,三更半夜阻不了他的步伐,尽管他有些步履艰难,但他依然步履坚定……

陈善兴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从医50年,陈善兴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花1元钱能治好的病,坚决不让病人花2元钱”。他经常讲:“病人的钱是用来治病的,为病人节省钱就是积德。”平时,他不仅千方百计给病人省钱,还经常给病人垫钱。在他看来,病人比自己更需要钱,病人比家人更需要自己,于是,他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追求,放弃了和儿子全家一同迁往绵阳市城区安享晚年的机会,选择了坚守基层,选择了服务群众……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已年过68岁,然而工作仍然繁忙,任务仍然繁重,但为村民们服务身虽累,心乐也。

陈善兴是街子镇、游仙区乃至绵阳市众多乡村医生的缩影,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写照,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不忘初心、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是,正是他们扎根基层,心系农村,服务群众,才极大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广大百姓的健康安全;才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过上了日益富足、和谐、幸福的生活。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看到乡村医生陈善兴的事迹,您是否会想起这段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