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就算民族、种族、家庭出身、教育程度的差别天远地远,全世界的父亲罕见地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教育儿子就得打打打,培养女儿就得买买买!并公开鼓吹“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以至于许多妻子都委婉地传递出了不满,呼吁男人“像疼爱女儿一样关心自己的妻子”。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见男人宠爱自家丫头是多么有恃无恐,当然很多时候,他们也有心无力。80后现在正开心(wu nai)地走向奔四的路上,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逐渐走向更年期,需要你拿出更多精力照顾的家领导,你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赚钱上。而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年代,想要跟上时代脚步,不被年轻人或者机器淘汰,就得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如此一来,陪女儿的时间肯定就更少,遭到宝贝抱怨也在所难免啦。

另一方面,普通人家的父母,其实内心是挺矛盾的,“女儿总是人家的”这种论调,在新时代其实并未消失。女儿长得平凡不起眼,担心将来没有好的归宿;如果生得过于漂亮,又害怕引来更多的麻烦——连周杰伦都害怕宝贝女儿吃坏小子的亏,更多平凡的父亲能不焦虑吗?

教育女儿的责任,传统上当然主要由母亲负责,毕竟说话更方便一些,母女关系远比父子关系好处,这地球人都知道。但为了帮助女儿更好地成长,令她能够更加勇敢、果断和自信,父亲也应该多担负起一些责任来。很多时候,女儿更喜欢同父亲而不是母亲交流,这也是实情。

今天的女儿,与她们的母亲一样,看似赶上了一个女权主义爆棚的年代,但事实上,她们依然有自己的苦恼。都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社会对小女孩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是在鼓励和怂恿“嫁人要从娃娃抓起”。她们一边要学习大量的文化课程,又得在音乐、美术和舞蹈等方面,付出比男孩子大得多的精力。

很多家长无奈地表示,自己也不想让女儿这么辛苦,可放眼望去,班上就没有女孩不报乐器班,不上跳舞课的。这些文体活动对于孩子的快乐成长,本来是很有好处的,但社会舆论、媒体网络和街谈巷语,还是有意无意地将其真实意思暴露了出来——这是在为将来“嫁得好”打基础,而什么是好的标准,解释权并不在孩子们及其父母那里。

每一位善良的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应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在需要竞争的时候努力竞争,在应该恋爱的时候大胆恋爱,在可以离家的时候放心离家。而不是很小就要看富二代同学的脸色,忍受他们的奚落,长大了要接受他们的筛选,甚至遭受他们的羞辱;不是很小就意识到财富与权力的无穷能量,自觉自愿地为能得到某些垂青而改变自己;不是很小就会认为“贫穷是原罪”,乐于同富家孩子交往,远离家境不好的同学;不是很小就意识到“女性的价值”,积极主动地迎合某些人的评判标准,让自己变成一枚“心机girl”。

孩子的眼睛,原本是最清澈最干净的,孩子的世界,原本是最简单最本真的,孩子的思维,原本是最直接最纯粹的。但在今天,别说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里,都能感受到阶层分化之后产生的巨大鸿沟。成人世界的很多作法,已经渗透到了这片净土,而很多善良的家长,却在很大程度上无能为力,因为话语权不在自己手中。

越是如此,好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男性,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她的性格塑造产生影响。而父亲自己,就得有更加称职的表现与更加睿智的头脑,(当然还得有更加理想的收入)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让女儿看到更多优秀的男性品质,也令她对未来的成长与学业多些信心,应对困难和挑战之时更有底气。

优秀的动画片,能为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也能为父爱提供另一种表达方式。好莱坞固然有很多不错的作品,我们本土的故事,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就像即将上映的《两个俏公主》,通过两个女孩的一系列冒险与挑战经历,将她们善良、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诠释得鲜活生动,特别适合父亲带女儿一起观看,弥补一下自己忙于工作,疏于关照的过失;看过电影之后,也会有自己的感悟与反思,触动与收获,从而能够更好的与孩子互动,帮助她们幸福成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