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期,魏国经历了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一举掌握了魏国大权,开始转攻为守,接连打败姜维大军。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军进攻蜀汉,钟会在剑阁拖住了姜维,而邓艾率领精兵偷渡阴平,兵临益州城下。后主刘禅不顾众人的反对,双手缚绳投降了邓艾。司马昭敕封他为安乐公,在洛阳城中为他改了一座大宅子,刘禅就这样一直在住宅中自在生活,丝毫没有复国的心思。

但司马昭对此还是有些不放心,曾在宴会上让心腹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国?刘禅哈哈大笑道:“此间乐,不思蜀。”身边的蜀汉旧臣听到后主说了如此话,都泣不成声。司马昭对刘禅也就放下心来,认为他是一个贪图享乐之人。我们再来看同为亡国之君,投降司马炎的吴国君主孙皓,蜀国灭亡后,东吴虽然和曹魏实力相距悬殊,但还是撑了十五年,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看一下曹魏的内外局势,司马昭在平定蜀汉后不久就病逝了,新继位的司马炎急于想当皇帝,但是朝堂中忠于曹魏的大臣很多,司马炎一时间还没发分辨哪些大臣是忠于自己,哪些大臣是忠于曹魏,所以他一直没有敢轻易攻打东吴,就是想“先安内,再除外”,不然到时有武将在地方突然起义,司马昭将会陷入到内外交困的局面。其次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有崛起的势头,司马炎将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西北地区,就是害怕这些胡人突然南下袭扰洛阳。

其次,孙皓在继位之初,不仅大量裁撤宫女,让她们出宫自由婚配,还大肆提拔有功之臣,一时间百姓都在赞誉碰上个明主。当时有一句俗语:孙皓的贤能让中原人都很害怕。(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孙皓还采取了和诸葛亮一样的以攻代守的战略,他在交趾和西陵两次大败晋军,挫伤了晋军想要一统天下的锐气。

​最后孙皓虽然最终也投降了司马氏一族,但他和刘禅的态度完全不同。有一次司马炎想羞辱孙皓,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说道:“朕在这儿设置这个位置,已经等待你好长时间。”孙皓反讥道:“我在南方也设置了同样的位置等待着陛下。”同样是亡国之君,孙皓的做法保留了东吴皇家最后的尊严。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孙皓说的事情在三十年后竟然真的实现了,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业(东吴旧都城)重新建立了晋朝,孙皓能够预言三十年后的事情,真的让人觉得神奇。各位网友,你认为东吴能够撑17年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