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得道成仙,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一贯的研究主题,尸解就是其中一门途径。古人见到“蛇蜕蝉飞”,由动物通过变化而转化和延续生命形态的方式,进而对人类自身生命形态的转化产生出遐想。在中国传统神仙观念中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内容,即否认肉体的不可永久性,即便在肉体死亡后,还是希望以尸体为基础达到成仙永恒的理想,并不仅仅是灵魂进入天国,被修道者称为尸解。

尸解的观念明确出现于汉代。尸解的基础是人体本身,人体死亡后安放在墓葬之中,道教认为人死后尚可在尸体之上最终完成长生不灭进而成仙的理想。当时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尸解观念,是将其类比为某些动物经过变形而获得新生命形态或延续生命的过程,尤其是类似蝉这样的昆虫的蜕变,这一观念具体而朴素,很多学者也是这样直接来理解的尸解的概念和稍微具体的观念。例如东汉王充的《论衡·道虚》一篇中,王充针对当时人迷信的长生不死和死后成仙批评道:“世学道之人,无少君之寿,年未至百,与众俱死,愚夫无知之人,尚谓之尸解而去。”说明当时许多人认为死后可以尸解而复活(成仙)。当时人对尸解具体是如何理解的呢?王充这样阐述:“夫蝉之去复育,龟之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壳皮之物解壳皮,持骨肉去,可谓尸解矣。”主要是通过动植物的形态变化(又主要是蜕去外壳)而获得新的生命形态或生命延续来类比人也能通过尸体的蜕化而获得新生(成仙)。其中尤可注意的是对“蝉之去复育”的类比。《论衡·无形篇》中说:“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去复育”即是蛹虫蜕变为蝉的过程。蝉的蛹虫本来深埋休眠于地下,后来爬出地表,蜕去表皮,长出翅膀,飞上枝头,吸风饮露。当时人也希望人死后能如同蝉一样通过尸体的蜕化而成为有翼能飞的仙人(羽人)。这很容易理解,本来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思想。

“死后升仙的途径是‘先死后蜕’,即所谓‘尸解仙’。这种升仙观念对汉代墓葬行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方面要用尽一切手段保护尸体不朽,除使用各类葬玉外,炼丹家所用的朱砂、云母、铅等物皆被用来雍尸;另一方面还要在墓室里营造一个想象中的仙境。汉代画像中有一类“驱鬼镇墓”的题材以保护墓葬中的尸体,“保护好尸体不受鬼魅魍魉的侵扰伤害,其目的就是要让墓主尸解以升仙”

汉墓之中的图像也反应了尸解升仙的问题。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卜千秋墓壁画、辽宁营城子东汉墓壁画和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顶部的相关图像,都是墓主或祠主升仙的反映, 表现“灵魂与肉体俱飞升成仙”,“升仙的主体是人本身,并非仅是灵魂”。汉墓在岩石中开凿崖墓并用石材砌筑棺室是为了使墓葬具有永恒性,而玉衣则是为了将尸体转化为不朽的玉体。“当整座墓葬被人为地造成石头建筑,尸体转化为玉人的时候…… 可以说刘胜和窦绾已得道成仙。但他们的去处只是通过死亡,通过点金术一般的墓葬象征艺术所营造的永恒仙境”。汉墓中石质棺椁上的玉璧图像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

而如何通过死亡成仙,古人也有自己的理论。“自汉代早期,升仙与来世的概念日益接近,其结果便是在宗教和宗教艺术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升仙概念,即‘死后升仙’。方士们开始积极传播‘尸解’思想” 汉墓中设置的仿真器物和空间,是为死者营造一个仿现实的环境,是现世成仙的理想在死后的折射,而死后的成仙即为尸解。“在人们最终无法避免死亡之后,死后成仙就成为一种取得生命永恒的新方法”,“尸解是一种成仙的方式”认为“由于死亡与长生是一对矛盾,要得到长生必须对死亡加以否定。但现实中人的死是不可回避、不能避免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于是出现了‘化去不死’、‘体解成仙’的说法。……《史记·封禅书》亦有‘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关于“形解销化”,《集解》引服虔语‘尸解也’。……到晋代葛洪将此说得更加明确‘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道教关于尸解过程中炼度的观念,在的东汉晚期乃至两晋文献中也偶有见到。《老子想尔注》一书中有“太阴道积,炼形之宫”、“讬死过太阴中”的说法。更明确的是后来东晋葛洪《抱朴子·论仙》所引的《仙经》中将仙人分成三个层次:“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这里的尸解仙,也叫做“先死后蜕”,与东汉的观念一脉相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