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敦煌写经 《入楞伽经》)

敦煌&少林——“千年佛经大展”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但是明清时期敦煌一度衰落,近代时期敦煌则重新引人注目。这主要归功于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其中著名的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窟内除了大量壁画、佛菩萨塑像等绝世艺术遗存外,则是偶然发现于洞内的数量惊人的经卷,“藏经洞”之名因之不胫而走。一百多年来,围绕它的历史,令国人悲欣交集;围绕它的研究,硕果累累,并关键性地推动了“敦煌学”的建立与发展。这些公元2至11世纪的古代写本及印本,作为人类的文化宝库,早已成为国际上许多博物馆或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还有一处典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了悠久而博大的佛教文化。位于天地之中的嵩山少林寺,于隋唐时期直接催生了汉传佛教的最大宗派——禅宗。由此,作为皇家寺院的少林寺,一千五百余年来长期居于佛教界的显要位置。少林寺的文化积淀,除了禅宗的源头性贡献外,更在于其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保持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保存了佛教文化的多元性,展现了佛教文化充沛的创造力。功夫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禅武合一的文化禀赋,少林寺更是塑造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人格典范,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禅武医的主体性积淀,使得少林文化的个性得以彰显,普世性得到广泛认同,“少林学”的概念也得以精准发声。为了让更多大众分享到少林文化,并共同传承好、建设好少林文化,少林寺藏经阁决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担当,迎接新的发展与挑战。历史上,藏经阁曾是少林寺重要的文化中心,是译经、讲经的核心场所,储藏有大量佛教典籍以及其他经典与圣物。今天,数百年品牌的北京荣宝斋,以弘扬民族文化的诚意,携手少林寺藏经阁共同在少林寺举办首次佛经大展,将珍藏的国宝级敦煌写经展示给大众,可谓得其所、得其时。

这次,我们主体围绕佛经,将所藏敦煌写经公诸大众瞻仰,并且首次决定将少林寺藏经阁秘藏千年唐代佛经进行公开展览。

历史是敦煌与少林的共同资源,交流是敦煌文化与少林文化的共同禀赋。愿你我在煌煌佛经光辉中得到受益。诚挚地欢迎您的莅临!

重点展品

1249

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三》 大谷探险队将来经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十三 三藏法师玄奘译

水墨纸本 立轴

48×25.8 cm.

提 要: 本件写经长48cm,宽25.8,有乌丝栏,纸张有帘纹,日本卷轴装裱, 从书法来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吐蕃写经中的精品之作,通卷字体规整流畅,心正笔正,抄写虔诚。

1253

6世纪 南北朝写本 敦煌写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

水墨纸本 手卷

23×78 cm.

提 要:此卷书于染潢纸上,通体经过砑磨,纸张光洁,墨色如新。共2纸经卷高度23.5CM 墨栏高度18.5CM,一纸52CM 第二纸24.3CM。卷首背面用淡墨题作“佛名经第十三”,墨色微有青色,当系淡松烟所书。敦煌写经中的南北朝写本相对较少,保存较好且流通于世者十分难得,而公元6世纪早期的《佛名经》写本更属凤毛麟角。此卷楷法整饬,未脱隶意,稍有逸少韵味,行笔柔美隽永,节奏平稳,庄严端丽。礼忏佛名经的习惯,自南北朝以来流行于佛教界。《佛名经》将大乘经典中的诸佛名字编辑在一起,进行一诵一礼拜。由于它没有繁杂的理论思想, 亦可以随时礼拜忏悔,因此深受僧俗信众所欢迎。虔诚的佛教徒认为,抄写《佛名经》即拜万佛忏,可使罪业尽消,令福报骤增,随心满愿。此卷绝非民间佛教徒抄写的粗疏潦草之物,书法干净利落,骨肉得中,洵可宝爱。

1254

6世纪前期 南北朝写本 敦煌写经《仁王般若經疏卷》

水墨纸本 手卷

123.8×27.5 cm.

提 要:共3纸,经卷高度27.3CM,墨栏高度24.6CM,第一纸41.5CM ,第二纸41.5CM,第三纸40.2CM,六十五行,自“濡脆欲现”至“处名之为”,内有品名作“观空品第二”,首尾脱,有校改多处,误抄处用朱色涂抹。内容为对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所作的疏释。

著录:《敦煌学辑刊》P82,1998年第2期(总第34期)。

备 注:1.此件附带木盒。附方广錩老师亲笔鉴定信一份,两页。

经查此卷经疏早于隋代吉藏撰写的《仁王般若經疏卷》本,其中吉藏本就正宗文中品,对六义又分为四品,“雖有六義約為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護波若亦名內護。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之國亦名外護。第三散華一品示物供物儀令人供養。第四受持一品明弘經人德行相貌。”而本卷对于中正说的六品经文,分为二分,前之三品明内护,下之三品明外护,这件是目前发现的早期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疏的孤本,对于研究仁王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以及早期佛教经疏的演变与流传具有极高的版本及文献价值。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纸薄而坚韧,字体古拙,是匡世弥珍,内有方广锠教授2002年手写鉴定证明一份。方广锠教授《中国散藏敦煌遗书目录(一)》一文对此卷有记载,此文曾发表于1998年第2期《敦煌学辑刊》。

1255

6-7世纪 南北朝写本 敦煌写经 《大智度论卷七十六》

水墨纸本 手卷

102.5×25.8 cm.

提 要: 共2纸,经卷高度25.7CM,墨栏高度19.4CM 宽1.8CM,第一纸51.5CM 第二纸51.6CM。此经高25.8cm X 102.5cm存两纸,第一纸27行,每行17字,第二纸27行每行17字,开头“般若波罗蜜是菩萨”, 结尾“须菩提以是利益故”。原纸经染黄,有乌丝栏,原纸,纸张细腻轻薄,可见细密连纹,从纸张和书法来看是一件极其难得的千年墨宝,书法隶意浓厚,具有浓厚的六朝时期书法风格。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笔酣墨饱,庄严敦厚,书写规整秀丽,保存品相完好,历时一千五百余年而犹新,弥足珍贵,可堪藏界重宝。 谌延年,天津人,天津著名教授、学者,收藏敦煌写经卷并研究敦煌学多年,此件为谌延年先生旧藏。故宫新字154423号唐代写本《妙法莲华经》。 谌延年旧藏。钤印:谌延年得敦煌石室秘宝。

1256

7世纪 唐代早期 敦煌写经 金光明经银主陀罗尼品第十一

水墨纸本 手卷

85×23 cm.

提 要:

1.共2纸,经卷高度22.7CM,墨栏高度19.6CM,宽1.6CM,第一纸47CM,第一纸28行,每行17字。第二纸25.7CM,第二纸15行,每行17字。此经长 85cm,高23cm,民国卷轴装裱,纸经染潢,淡画乌丝栏格,纸张光滑细腻,本卷共两纸,卷首品名完整“金光明经银主陀罗尼品第十一” 装裱卷首写有冯汝玠题款,本卷品相完好,楷书遒美,笔势雄健洒脱,运笔胸有成竹,落笔收放自如,技法娴熟,水平高超,精到典雅,妙在手心,实属初唐书法之上等,难得佳品。

2.冯汝玠(民国),字志青,室名环玺斋,浙江桐乡人。辛亥革命年前任职清廷海军部,入民国,任江苏县知事、浙江绍兴、嘉兴公卖局局长。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金石学、甲骨文、文字学及目录学。著有《文字总枢》、《文字形义总元》、《说文举例》等。

备 注:

1.冯汝玠旧藏。

1257

7-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水墨纸本 手卷

96×24 cm.

提 要:共3纸 经卷高度24.4CM 墨栏高度19.8CM 宽1.9CM。第一纸12.5CM,存7行。第二纸42.3CM,存23行。第三纸40.5CM,存22行。此长96cm,高24cm ,共计五十二行,开头始“宁上我头上”结尾“佛金在七宝菩”。每行17字,打纸染潢,砑光,上蜡,原纸,纸张精良,有乌丝栏,首尾均脱,此卷书法笔精墨妙,似由隋楷到唐楷过渡之体态,笔画挺拔端庄,线条洗练果断,抄写工整流畅。此卷特别之处在于有别与三部妙法莲华经译本关于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位列第二十七,本卷位列第二十六,分品有别与其他卷本。

1258

8世纪 盛唐时期写本 敦煌写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水墨纸本 手卷

97.5×25.3 cm.

提 要:经卷高度25.7CM 墨栏高度20CM 宽1.7CM ,此经长97.5CM,共两纸,第一纸48.5CM,第二纸48CM,每纸28行,每行约17字,经潢打纸,淡描乌丝栏格,此卷写经纸表面平滑细腻是盛唐时期的写经纸张,楷书书写规范虔诚,下笔干净遒劲,用笔雄浑厚重,结字扁方,尖起尖收,捺笔参以隶书和魏碑的笔意。气势磅礴,黄卷璨然,法华庄严,展卷后“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盛唐气象跃然于纸上,真乃佛光四溢,实为千年墨宝。

1259

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 《入楞伽經卷第七》

水墨纸本 手卷

100×26 cm.

提要:卷长100CM,经卷高度25.6CM,墨栏高度19.5CM,宽1.8CM。共3纸,第一纸42.1CM,第一纸25行,每行17字。第二纸47.3CM,第二纸28行,每行17字。第三纸15CM,第三纸9行,每行17字,首部品题“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经纸染潢,原纸,只在四点做一点粘连,开头用敦煌出土日本标记,有乌丝栏,书法运笔自然,妙在心手。收放有度。

备 注:

1.日本著名汉学家滨田德海旧藏。

《入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楞伽经》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滨田德海(1899-1958),日本鹿儿岛县人。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后,随即进入日本大藏省,历经银行局、专卖局和主税局后,升至事务官,并曾以兴亚院专家身份长期在华供职。滨田氏热爱汉学,他收藏的敦煌遗书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天津等地购得,数量约一百多件,其中一部分为著名藏书家李盛铎藏品。滨田先生辞世后,其搜集的日本金融、税务文书捐赠给了母校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即“滨田德海资料”专门文库。其中的中国古代写经、写本和出土文书部分,经日本第37回国会议院运营委员会图书馆运营委员会于1960年12月13日进行审议,一部分以国库预算由国会图书馆购藏,余下藏品一直由其后人秘藏。

1260

8世纪 盛唐时期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水墨纸本 手卷

160×26 cm.

提 要:卷长160CM,经卷高度26CM,墨栏高度20CM,宽1.7CM。共4纸,第一纸10.5CM,6行,每行17字,第二纸49.6CM,28行,每行17字,第三纸49.2CM,28行,每行17字,第四纸49.4CM,28行,每行20字,经纸染潢,紧密细致,有乌丝栏格,此卷标准唐楷书写,墨色如漆,历千年而犹新,唐韵浓厚,规整有度,魄力雄强,气势恢弘,黄卷璀璨,展卷而观颇具高尚华丽,蓬勃向上的盛唐气派,而且是妙法经卷首开篇序品,人间罕物,千年法宝。

1261

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 《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一卷》

水墨纸本 手卷

277×25.5 cm.

提 要:

1.卷长277CM,高25.5CM ,界栏高19.9CM,丝栏宽1.6CM,存8纸,第一纸长16.4CM,10行,行17字,第二纸40CM,25行,行17字,第三纸40CM,25行,行17字,第四纸40CM,25行,行17字,第五纸后两行有旧裂,有旧藏印,第五纸40CM,25行,行17字,第六纸40CM,25行,行17字,第七纸40CM,25行,行17字,第八纸18CM,11行,行17字。经纸打纸,砑光上蜡,染黄,有乌丝栏格,纸张光滑细腻,质地轻薄如翼,书法体态飞檐,灵动有趣,个性十足,除有轻微虫蛀整体保存完好。

2.李泰棻旧藏。

备 注:

目前发现此经只有敦煌本有四种五件,斯坦因本一种,S1552号,伯希和本二种P2136、P2186号,日本大谷大学也藏有本经的一本,与P2186号内容一致,伍伦27号本一件,其中伯希和P2186号经题之前载着著名的《黄仕强转》,讲述的是唐高宗永徽年间,湖北安陆县人,黄仕强因病而假死,错入冥间,返阳之际冥官教他长生之法,就是去世间找出那卷功德最多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并书写三部,寿命一定会活到一百二十岁。仕强出了冥间的门,就降落到悬崖几千丈的地方,生还到这个世界来了。 于是他就照冥界所教,到处找寻《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好容易才完成了三部书写的工作。以后这个从来常易生病的黄仕强,竟忽然变为健康的人了。 其中就是讲述抄写《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的巨大功德。所以本场拍卖的这件《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为国内散藏可供流通的唯一一卷。

1262

7-8世纪 隋代写本 敦煌写经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九》

水墨纸本 手卷

312×28 cm.

提 要:本卷长312CM,经卷高度27.2CM 墨栏高度20CM 宽1.8CM,共8 纸,第一纸26CM,存14行,每行17字,第二纸至第七纸,每纸42CM,23行,每行17字,第八纸33CM,存18行,行17字,经纸染潢,有乌丝栏格,有托裱,前部有轻微残破,整体品相尚可,楷体书风。楷法中留有隶意,近魏碑体,起笔、收笔有锋,运笔快捷利落,节奏鲜明;结体严整,书法有度,其笔画瘦硬,线条劲挺;字形整饬,四角外顶,风度爽峻,精神外扬。此经乃为有隋一朝仅30余年留存之法宝墨迹珍品。

1263

13世纪 西夏文写本 《喜金刚现证如意宝》

水墨纸本 手卷

27×316 cm.

提 要:卷长316CM,高27CM, 此卷西夏文所书《喜金刚现证如意宝》为存世孤本,元帝师八思巴著作西夏译本。据李若愚博士《西夏文(喜金刚现证如意宝)考释》一文考证:拍品为“元代帝师八思巴《喜金刚现证如意宝》上卷的西夏文译本,是一部修习喜金刚法的现正法本,内容由定始,止于出定部分诵咒定,卷末附有校定者提名,三行西夏文草书所作的修习法,以及抄写后核对的题记。”此三行西夏文草书在西夏文文献中极为罕见。本卷《喜金刚现证如意宝》不仅是迄今仅见的西夏译八思巴著作,也是迄今仅见的大致年代可靠的蒙元译本,对它的解读不仅能为研究藏传西夏文文献提供基本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蒙元时期西夏移民的宗教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历史数据,具体请参考李若愚博士一文。

1264

8-9世纪 唐代中期 敦煌写经 古藏文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水墨纸本 手卷

540×31.1 cm.

提 要:卷长540cm,卷高31.1cm,《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寓意吉祥,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开展抄经活动的短短十四年间,专门用来为统治者祈福。此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使用平整厚重的藏纸抄写,共十二纸,每纸分左右二栏,以硬笔从左向右书写,有乌丝栏。经卷首尾俱全,通卷抄写《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四遍。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篇幅相对短小,故往往只有抄写者署名,而没有校对人。如敦煌市博物馆藏Db.t.0240《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共抄写十遍,其中第一-五遍有写经题记,第六-十遍无写经题记,题记只有抄写人,没有校对人。但此卷卷面有刮改痕迹,说明经过严格校勘。九世纪初的吐蕃统治时期,正处于第二次藏文改革前,藏文的书写形式、文法规则、书法书品都与后期的藏文有着明显的不同。敦煌藏文写卷中的文字具有易于识别的显著特点。此卷字体、书风与公藏同时期敦煌遗书一致。

1265

7-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水墨纸本 手卷

645×25 cm.

提 要:本卷长645CM ,经卷高度25.5CM 墨栏高度20.1CM 宽1.6CM共14纸,第一纸46.6CM,第二纸至第十三纸每纸约47CM,第十四纸31.8CM,每纸28行,每行约17字,经纸染潢,淡画乌丝栏格,可见淡淡连纹,首断尾全,整卷为原纸未装裱,第五纸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第七纸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尾题有“妙法莲花经卷第六”和“景龙二年四月一日佛弟子孙达子为七代父母所”保存至今,尤为可贵,书法唐风唐韵,书写潇洒流畅,乃藏经洞唐人写经中精品。

备 注:

敦煌数万经卷中附写题记者仅千余件”,而有题记、长度达6米及以上的则更为稀少,经洗劫后在国内著名收藏机构也极为稀见。

本写经簾纹厚黄麻纸,并且题记、首尾俱全,更显其难得珍贵。带有纪年、落款的写经本身便是极为难得。历经千年更难得一见,由此可见本卷经书的问世之殊胜!

1267

8世纪 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四》

水墨纸本 手卷

26×767 cm.

提 要:卷长767CM,共17纸,经卷高度25CM ,开头起“来世当得作佛号”,终“但惜无上道”。 第一纸39.5CM,第二纸至第十一纸每纸约47CM,第十二纸13.4CM,第十三纸至第十七纸每纸约48CM,每纸28行,每行约17字,经潢打纸,有乌丝栏格,经卷书法灵动,笔势圆劲,前后一气呵成,颇有盛唐气象。结字精妙,回腕转折处,尚可见隶楷变迁。经卷为原纸未托裱,背面有唐代吐蕃时期古藏文写经裱补,藏家历时40余年珍藏,殊为难得。

1268

7世纪 唐代早期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水墨纸本 手卷

1008×26 cm.

提 要:此经长1008CM,共20纸,经卷高度25.8CM,墨栏高度20.1CM,宽1.7CM,第一纸15CM,第二纸至第十八纸每纸约41.8CM,第十九纸50.2CM,第二十纸46CM,每行17字,经潢打纸,砑光上蜡,乌丝栏格纤细,卷轴装裱,经轴为原轴,经卷部分为原纸,首尾俱全,品相极佳。首题“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本卷无论是从纸张还是从书法或是装裱来看都是一件非常珍贵难得的敦煌写经之精品,纸张表面槌捣光滑细腻,轻盈有韧性,加之砑光上蜡属写经纸中尚品,书法更是抄写工整,气韵流畅,心向圣佛,一气呵成。历经千年又由于历史原因敦煌写经大多残缺不全,首尾完整原轴装裱者更是寥若晨星,存至今日实属难得,千不存一。本卷宝华庄严是件不可多得的唐代墨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