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花木兰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阳,属于北魏的鲜卑贵族阶层,她父亲也许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兰从军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间”这些内容是怎样推断出来的吧。“花木兰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阳,属于北魏的鲜卑贵族阶层,她父亲也许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兰从军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间。

给小小魔讲木兰辞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唧唧复唧唧……老爸,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正要回答,看见小小魔滴溜乱转的眼睛,忽然想起这丫头拿“一愁莫展”忽悠老爸出丑的旧事,老萨的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个世界奇景。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巴林杰陨石坑,宇宙的奇迹

话说天下物种都是有遗传的,小魔女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会眼神四下乱看,满口宇宙语,小小魔完全继承了老妈的这个特点,只要眼神一四面飘忽,可以肯定是挖了个大洞等着坑老爹呢。

问题是,坑在哪儿呢?

轻轻翻开丫头的语文教科书,恍然大悟,坑,就在书里呢,这书中可不仅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啊。

关于《木兰辞》第一句“唧唧复唧唧”,课本上的解释是“叹息声”

老萨没有贬低咱们语文教科书编写者的意思,人家据说也是有来头的,用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作参照,证明中国古人就是这么叹息的。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我个人认为白居易的意思是“啧啧”,是欣赏而惋惜的意思,但纯属个人之见

但假如真的这么给小小魔解释,丫头在吃饭的时候一定会让老爸表演一个唧唧版的叹息——老爸,中国古代人是这么叹气的吗?

外国……算了,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七八岁就一个人坐飞机出国了,想告诉她少数民族或者外国人有这种古怪的叹息声已经蒙不住了。

个人认为,这段文字本来挺流畅的,而且有着清晰的意识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听到唧唧,唧唧的声音,难免引来读者的好奇,这是什么声音呢?哦,原来是织布机的转动声,木兰在窗前织布呢。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下子勾勒出了一个中国古典女孩子的日常生活场景。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织机的声音听不到了,只听到女孩子的叹息。忽然,织布的声音停下来了。想来,在古代的世界这种织布的声音便宛如生活的伴奏,就像我们今天的Wifi或手机,存在的时候会觉得十分自然,忽然没有了,才会引来家人注意。注意的结果便是听到女儿在叹气。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问女儿是有什么心事了吗?是想什么人了吗?看来,古代的爸爸妈妈和今天一样八卦而且恨不得快快把女儿嫁出去。

……

这是很合逻辑,也很合画面感的情境嘛,为啥“唧唧”就成了叹息呢?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花木兰又不是耗子

有本事你唧唧地叹一个给我家小小魔听听。再说,这样一解,岂不成了“叹气又叹气,木兰在窗前织布,听不到织机声,只听到她在叹息……”

您不觉得中国古人说话太累赘吗?如果木兰一开始便是对着织机发呆叹气,又何来“当户织”的描述。

本来是女孩子停住织机,轻叹一声就被爸爸妈妈捕捉到了,要问问她有何心事。中国人那种洞察秋毫的亲情细腻描写得何等微妙到位。

按照标准答案呢,叹气一声不够吗?一声接一声地,这是干吗?怕人听不见吗?那份自然之意便荡然无存了,好好一个自然转折的段落,给一个“唧唧”整得七零八落。

然而,事情不能这样解。

我国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讲错了,孩子会扣分,还得让她保持对“唧唧”的叹气解释,哪怕心怀疑虑,哪怕觉得逻辑不通,也别让她到考场上挑战自我。

那怎么办呢?

糊弄闺女的事儿,老萨是不干的,咱自有办法:“小小魔啊,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木兰辞》,我们应该按照福尔摩斯探案的法子去读……”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看到小小魔猫一样的眼睛瞪圆了,知道歪楼的诱惑生效,好,这就好办了

“比如……”老萨问小小魔,“你看到木兰当户织这句话,想到的是什么呢?”

“花木兰在织布啊。”

“你想过她在织什么布吗?”

“我……怎么能知道?”

这就是第一个知识点。《木兰辞》最早的版本被认为出现在南陈,比隋唐还要早,但棉布在中国开始成规模,要到南宋黄道婆从黎人那里带来纺织机以后,唐朝的时候也有棉花,但那时当作观赏植物来看的。所以,花木兰织的肯定不是棉布。由于她身在北方,进行丝织和纺木棉的可能也不大。

她织的应该是麻布。中国古代北方人都是把麻沤了取出纤维,然后来织布的,直到《白鹿原》的时代都是如此。这样就不需要纺线了,但织出来的麻布不够耐磨,这一点不如棉布。

“哦?《木兰辞》还可以这么读啊。”小猫的眼睛有些亮了。

当然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是什么意思啊?这实际是在告诉你花木兰大致的年龄。

“花木兰多大还能推测出来?”小小魔有些吃惊。

“当然。”

老萨便给她解释。从语境可以听出来,这是花木兰的妈妈在和她对话,而且语气轻松,探讨的是木兰有没有心上人的问题。

古代的女孩子不像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年龄稍长考虑的就是嫁人问题。所以当妈妈的听到她叹息,便要关心一下,看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当然,如果她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妈妈也不会和她讨论这个问题,毕竟在古代这也不是儿童的话题。

所以花木兰的年龄应在十四岁往上,这是古代女孩子开始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又应该不超过十八岁。在那个时代,如果女孩子到了十八岁还没嫁出去,那就剩女恨嫁了,妈妈和她说话不会这么轻松而略带俏皮。

网络时代的孩子已非坚信自己是从垃圾桶里拣来的那么幼稚,我们也一直尊重这一代孩子的早熟,所以小小魔和我或者她妈妈谈这类话题很自然,小小魔当然也不会因为我告诉她花木兰十四五岁开始谈婚论嫁就忙着早恋。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现在的孩子通常比上一代成年人更有理智

“有道理啊。”小小魔连连点头,“那,老爸,你从《木兰辞》里还能推理出什么来呢?”

勤学善问是好孩子。我便给她说起了自己的看法。

“花木兰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阳,属于北魏的鲜卑贵族阶层,她父亲也许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兰从军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间。这些尽管历史学家没有讲,但从《木兰辞》中应该基本可以推断出来。”

“这个也能推断出来?!”小小魔真的有些吃惊了。

“当然,这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一点一点地来看看《木兰辞》里的真相如何吧。”

用福尔摩斯的方式给小小魔讲《木兰辞》,其实更多的意义不在学知识上,而是希望她能够养成按照逻辑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她爷爷那一辈就笃信一个真理——一件事无论多么权威的人讲出来,只要它不符合逻辑,那就一定是错的。无论是理科的科研,还是文科的历史探究,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而且,按照推理的方式来读《木兰辞》,的确可以读出很多有趣的内容来,虽然不权威,至少可以开阔思路

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花木兰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阳,属于北魏的鲜卑贵族阶层,她父亲也许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兰从军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间”这些内容是怎样推断出来的吧。

首先,我们来看花木兰家为何社会地位比较高,这需要看一下木兰对从军原因的自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注意,花木兰居然是识字的,不然她不可能会去看军帖!而花木兰所处的时代,女子,特别是北朝女子能有机会读书者少而又少,所以她必然是出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

可是,能由此推断出她家属于北魏鲜卑贵族吗?要知道权威的历史文献,也只讲花木兰可能是北魏时代的人,也没有说她所在的民族呢。

这是一个综合的推理过程,要推倒一串多米诺骨牌,才能接近真相。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看看花木兰当的是什么兵。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对啊,木兰将军是参加的人民子弟兵,还是还乡团,这个很重要的

替父从军说明花木兰所在的王朝实施着“世兵制”

那么,什么是世兵制呢?小小魔女这种年龄的孩子一定一片模糊,但一解释就明白。世兵制的特点是兵士终身当兵,父子相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为国家尽当兵义务,而且,士兵有专项管理的户籍,地位较高,与民户不同。国家照顾军属,使军人打仗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这也意味着军人的家属成为国家人质,作战时自然不能不勇往直前。这些都和花木兰家爹爹老了还要被要求出征,户籍在“军书”也就是特别的军户系统中,而且允许后代顶替父辈从军服役等相符。

这一兵制开创于三国,盛于北魏,直到西魏以后,才逐渐为府兵制所代替。北魏是实行世兵制最典型的北朝政权。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对了,清代的八旗军,也可以算是一种世兵制,其优缺点从八旗的兴衰也可以看得出来

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多实行各部落全民皆兵的“族兵制”,虽然作战凶猛,但制度上十分原始,而且难以管理。

所以北朝曾产生很多强大而短命的政权,崩溃原因无一不是军队叛乱或因生活安定失去战斗力。吸取教训,北魏政权实施了世兵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花木兰出于北魏,辞中还有旁证。她胜利归朝之时,有“木兰不用尚书郎”的辞句,说明她所在王朝尚书省是重要中央机构。

尚书、门下、中书三省的设置,最早在魏晋,此后混战中少数民族政权很少采用,直到北魏拓跋珪称帝,才重建这些部门,而且加强尚书省,逐渐使其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花木兰如果是北魏人,要表彰她的战功,提拔她进入国家中枢尚书省的确是个很高的荣耀。

那么,她的故事为什么不大可能发生在北魏以外的其他北方政权时期呢?花木兰曾经先后为这个政权征战十二年,此前此后它看来都颇为繁荣。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倒是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但能有这么长稳定期的基本没有。

而她的故事也不大可能发生在东魏或西魏及代替它们的北齐和北周。

一来东、西魏,北齐等政权都昏暴而短命,其间难有《木兰辞》描写较为浪漫安稳的环境;

二来西魏便开始实行府兵制,世兵制开始解体,这个时代木兰的父亲如果岁数大了,不一定再需要子女“替父从军”;

三来北朝分裂东西期间,战争大多是相互征伐,战场在黄河流域,而记得那句“唯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吗?花木兰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北方的蛮族。这一点只有长期与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作战的北魏最为吻合。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北魏的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军力上,而且体现在它建立了比其他北方政权更加完善的军政制度,比如实行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弄清了花木兰当的什么兵,第二块多米诺骨牌便是弄清是她效忠什么人。

从《木兰辞》中最初将君主呼为可汗的称呼,花木兰所在的政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说明她不可能是曹魏或西晋时代的人,也不可能生活在东晋或南北朝中的南朝,“可汗”的称呼与这些纯粹中原法统的政权习惯不符。

辞中前面可汗后面天子的称呼,加上“世兵制”,说明花木兰所效忠的是一个正在经历强烈汉化封建化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种强烈的汉化还体现在辞中另一处地方,尽管花木兰效忠的王朝自己拥有“可汗”这样明显的胡族称呼,却又将他们的敌人称为“胡骑”,他们明显开始自外于游牧民族,以中原统治者自居。这都会让人想起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改革来。

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游牧民族政权激烈的汉化改革,大到执政之道,小到把北魏皇室的姓从胡人的“拓跋”改成了更接近中原民族的“元”,把首都从平城迁移到洛阳,有些举动近乎极端。这是北魏封建化的转折点,“可汗”变成“天子”可谓十分贴切的体现。

我提醒小小魔,洛阳,是研究花木兰的一个重要元素。

木兰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描述成了第三块多米诺骨牌。曾经让世界敬仰的长安城,也只有东市和西市,并因此留下了“买东西”一词的来历。

一个城市能有东西南北不同的“市”,说明它是一座繁华不亚长安的大城,一般的城可没有这样的条件。

它的位置也十分特别。木兰出征,“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说明这座大城在离黄河很近的地方,且木兰是北征作战,这座城显然在黄河南岸。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线索可是够多的了

那个时代,被记载同时有东西南北四个市的大城,而且在黄河南岸,只有北魏的都城洛阳,从这里到黄河边的白马渡,只要一天的时间。

所以,花木兰的家,很可能就在洛阳。

推理就是这样,结论是有趣的,但说明清楚便有些枯燥。给小小魔讲《木兰辞》,当然要比这段文字更加通俗一些,而她似乎也还感兴趣。

讲到这里,小家伙上网查了一下,然后告诉我,洛阳历史中似乎只有西市、南市、北市三个商业中心。我说你不认真,去查一下“洛阳东市”,看看是干什么的,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

洛阳的东市是行刑的法场,虽然这一新的职能让后世洛阳的研究学者不把它列入商业中心,但它名为“市”,早年一定也是因商业而得名的。

确定了花木兰出自洛阳,进一步说明了她可能出于北魏孝文帝或稍后的时代——那时各政权出兵作战多从首都出发,而定都洛阳,是孝文帝时期北魏才完成的事情。

都是“极大的可能”而不是定论,因为《木兰辞》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和小说一样没有绝对的历史严肃性,但当几种“极大的可能”都有意无意地指向一个方向,真相也许就在那里。

如果木兰从军基本可以确定发生在北魏甚至是孝文帝时期,她的“鲜卑贵族”身份,便也呼之欲出了。

谈到《木兰辞》,小小魔有一个十分好奇的问题——花木兰怎么可能在军营里装男人装十二年呢?她不洗澡吗?身材也会露馅吧?

洗澡……这个就不解释了,告诉她欧洲人曾经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后,哪会造成小孩子内心崩溃的。

但花木兰隐瞒身份这个事情并不是不可能。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首先花木兰将军是不能长成这个样子的,如果这个样子火伴还分不清男女,他一定是有重大的视力缺陷,不适

花木兰的兵种是骑兵,而北魏引以自豪的便是重甲骑兵,不要说人,连马也披着重铠,甚至头盔都带有面甲,因此在征战中,要想弄清楚这样的对手什么长相或者什么体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至于说花将军长得女性化一点,更不是问题

北朝是出美男的时代,不说慕容氏个个俊得不像话,北齐还出现过兰陵王高长恭这样面似桃花、杀敌如麻的神奇小鲜肉,因为长得太像女子,不得不上阵的时候戴上一个狰狞的青铜面具震慑敌人。

所以,花木兰也完全不必要长成母夜叉的模样。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至少长成这个样子,是算不上夸张的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这个,也不算离谱

至于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重骑兵是贵族兵种,等同于欧洲的骑士,很难自己一个人照顾自己。

花木兰多半要有几名类似战斗小组的辅助兵协助她携带辎重,饲养马匹甚至穿脱盔甲——欧洲的重骑兵是要用螺丝起子才能把铠甲穿好或者脱下的,中国的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一个人料理所有事情也不大可能。

考虑到花木兰很可能是鲜卑贵族出身,她家给配备几名知根知底但口风严密的仆从应该是合理的。那样,尽管一同参加战斗,伙伴一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也有可能。

“骑兵,好看啊,对了老爸,日本古代有骑兵吗?”小小魔跑题了,“我看他们战国时代有很多厉害的武将呢。”

“日本古代啊,厉害的武将?啧啧,骑的马和驴子一样大。”老萨正说得手舞足蹈,忽然看到一边小魔也在看过来,好像是觉得有趣也在听,决定给她点面子,口风一转道,“骑的马和驴子一样大也敢往敌人的阵里冲,不怕死……”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怎么还有我的事?

反正,木兰没有被识破应该是比较奇葩的案例。咱们还是把话题转回到木兰家为什么可能是鲜卑贵族吧。

这是因为北魏的世兵制比较特别。这个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采用胡汉分治政策,最初主力军乃是鲜卑八部大人统领的,中军称为台军。

可能是怕八部大人掌握兵权不好控制,魏太武帝废除了八部大人制度,把这些善战的鲜卑精兵转为世兵制。所以,北魏一直到孝文帝晚期,它的世兵都是鲜卑人。

和宋朝动辄把罪犯放进军队不同,北魏的世兵地位很高,前期没有规定的血统和世系是不能进入的。他们也大多较为富裕,并有荣誉感,所以才会出现花木兰家那样自备战马装备出征的情景。

这种情况在孝文帝统治后期发生了一些改变。就像花木兰家的情况那样,有些世兵家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而国家日大,征战所需兵力不足。

不能指望家家都出花木兰,孝文帝只好扩大世兵范围,增加了一些汉人世兵来满足需要。花木兰家既然是世代相传的世兵,自然是鲜卑人无疑,而她作为女子都能够识字,说明其家地位较高,故此,有其出于鲜卑贵族的推测。

而花木兰识字引发的另一个推测,则是她的父亲可能是孝文帝的拥护者。这是因为北魏前期秉承胡人习惯重武轻文,女性更是没有读书的资格。只有在孝文帝改革后,兴起学习汉家文化,才使其内部开始重视教育。

即便此时,让女子读书,也要坚决支持孝文帝的改革,十分开明的家庭才行。要知道,当时连孝文帝的太子都不能接受这种改革,试图率大批旧贵族在旧都平城作乱而被孝文帝诛杀。

所以,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是很支持孝文帝的才是。但木兰从军的时间可能不在孝文帝执政期或跨越他和后任皇帝宣武帝德执政期。这是因为孝文帝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499年这位皇帝便去世了。

迁都后洛阳达到繁荣总要几年时间,所以花木兰的从军,最早也要在5世纪末,在军中十二年,返回洛阳的时候,不可能再是孝文帝当政的时间了。

对于花木兰从军的时机,个人推测有两种可能:

  • 一个是孝文帝南迁首都后,北方边境兵力减少,柔然等犯边增加,形成威胁,孝文帝为了保障北部边境的安宁调兵北戍;
  • 另一个是孝文帝去世,新帝宣武帝登基时北方少数民族如柔然等乘机来犯。

究竟是哪一种,则不得而知。

“其实,我们还可以推测出她家的更多情况。”看小小魔还有些意犹未尽,老萨补充道,“比如,花木兰出征的时候,她的弟弟出生了没有?她回来的时候弟弟多大了?”

“这该怎么推理呢?”小小魔问。

“好吧,你看这一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你觉得这个弟弟怎么样?”我问。

“比较中二吧。”小小魔一语中的。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 还磨刀?你来杀一个试试

“没错。”我说,“他的年龄应该比中二大不了多少。另外,她家应该还有一个猪八戒一样的上门女婿。”

“书里没提啊。”小小魔显然有点儿被雷到了。

“可以推理嘛。”老萨得意洋洋地教训小小魔。

逻辑是这样的——小弟看到花木兰回来,激动又高兴,说明他对于这个姐姐是有感情的。这说明木兰出征时他应该已经有了,而且大于三岁。

“为什么是大于三岁呢?”小小魔很好奇。

“当然,正常人三岁以前没有记忆嘛。”

“我记得两岁时候你偷吃我的点心。”

“你……你不正常,花木兰家都是正常人。”

好吧,说到哪儿了?花木兰的弟弟在她出征时大于三岁,但不会太大,否则过两年就可以替姐姐去打仗了,男子汉大丈夫还能老让姐姐在前面挡着?而且,花木兰回来时这位老弟一副中二的样子,应该是还没到上大学的十八岁。

“这个似乎是有道理,那花木兰的姐姐招了个猪八戒那样的入赘女婿呢?”小小魔对这种事儿最感兴趣。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你算算花木兰的年龄嘛。她如果十六岁出去从军,回来都二十八了,她姐姐肯定比她的年龄还大,依然住在家里,而且没有不快乐不正常的表现,除了是女婿入赘,还有别的可能吗?当然,长得不一定和猪八戒一样,他那个形象太有性格了。

“哦哦哦……”

一首《木兰辞》,给小小魔上了一个钟头的历史课,看来这一段的内容,她的印象应该是不会太差了,更重要的是,丫头没有觉得枯燥,似乎对推理满有兴趣的。

晚上,听见小小魔在和奶奶微信上聊天,说着说着忽然冒出一句:“您看过《木兰辞》没有?”

好,难道丫头要传播她爸爸讲的故事?老萨支起耳朵来听。

“您知道花木兰的姐姐叫什么吗?……您不知道吧,我正在推理(老萨:???),觉得她应该叫花金兰(老萨:?!?)……为什么?您看,哪吒的两个哥哥,一个叫金吒,一个叫木吒,金木水火土,花木兰排第二,和木吒一样,她姐姐不叫花金兰叫什么?(老萨:??……%¥¥)……不对,她弟弟不应该叫花哪吒,您看她们家重男轻女,而且就这么一个儿子,估计,得叫水根……(老萨:……%###·!··#¥%)”

用福尔摩斯的法子读《木兰辞》,推倒花木兰身份之谜的多米诺骨牌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