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海参崴领事馆还通过外交手段,向沙俄政府借调规矩的沙俄士兵,分段保护华侨居住生活区域。答案:沙俄理应赔偿华侨损失。

1905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平常的年份。

这一年,孙中山“造反有理”,提出三民主义。

1300年的科举制度废止。

阿拉复旦大学建校了。

詹天佑主导的第一条中国铁路-京张铁路开工了。

还有一件事,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了。

1.华侨遭了兵灾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战争,不仅仅东三省老百姓遭殃了,而且城墙之外海参崴的华侨也跟着遭殃了。

1905年,对于沙俄来说,真是流年不利。当年被日本打败,国力消耗大半,弄得灰头土脸的。

这帮沙俄的丘八非常不满意这场战争,老子万里迢迢跑到了远东,还吃瘪,干了败仗。于是这帮大兵在海参崴发动了兵变,表达对沙皇陛下的大大不满。

当时的海参崴“乱兵纵火焚烧,肆行掠劫,枪弹如雨,哭声震天,通埠商民纷纷逃避,靡所适从。”

兵变过后,“但见华市各街竟成一片焦土。或高墙矗立立,或烟火迷漫,或啼哭奔逃,或横尸阑地”。

当时海参崴华侨人数达到2万人之多,自然也就损失惨重,经济损失约260万卢布,折合1000万两白银。

然而实际损失,远不止此数。

为啥海参崴这么多华人,损失那么严重?

其实,历史上海参崴和中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沙俄占领了远东40万平方公里,也得到了东方良港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以此为太平洋舰队驻地。

虽然占领了这些地方,无奈这里远离沙俄的中心,人口稀少。为了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更是为了开发这里的土地,因此沙俄只能采取就近招人的原则。

19世纪末,沙俄开始大量招募华工,此后大量华人前往海参崴谋生,这里成为华侨的聚居地之一,使得海参崴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俄罗斯城市。

2.大清“强力”护侨

城墙失火,殃及池鱼。这次沙俄丘八暴动,大量店铺房屋被毁,华人流离失所,连饭都吃不上了。

大清国当时虽然破落了,但是面临侨民哭天喊地,如果不予救助,那真就是颜面无存了,本来内外就反声不断。用现在的话说,为了保护大清人民的利益,大清帝国必须救助大清侨民。

兵变发生后,反应最快的就是海参崴的领事机构。他们一边组织华侨自救,一边电告清政府,护侨工作迅速展开。

为啥那么积极?一句话,抬头不见,低头见。作为大清政府在海参崴的代表,要是不出来露脸,有点行动,那就没法在海参崴混了,还不得让侨民给骂得狗头喷血。

想想东北话开骂就瘆人,尤其是那帮大妈们骂上大半个小时也不会离开问候对方老母亲。当然东北那嘎达天冷,估计要是冬天半小时是不行的。直接动手吧,那海参崴领事馆肯定会砖头横飞。

为了不挨骂,继续在海参崴混下去,这帮领事老爷赶忙向国内汇报。

内容翻译成东北话就是:海参崴这嘎达闹了毛子兵灾,侨民房屋店铺啥的都没有了,没有了吃喝,赶紧想想办法,你们不出招,我们就得让吐沫星子喷死。树要皮,人要脸,就当帮帮我们。

此外,海参崴领事馆还通过外交手段,向沙俄政府借调规矩的沙俄士兵,分段保护华侨居住生活区域。

清政府知道了这事后,一是考虑一下大清的颜面,二是为了不让这帮在海参崴的领事老爷们挨喷。

赶忙与沙俄的外务部交涉:清俄友好,万望大俄国要竭力保护华民。

海参崴的领事老爷们得知这事,心里舒坦了一些。政府都交涉了,挨喷肯定是不会了。

还得有点实际行动,于是求遍了海参崴港口的船只,让这些华侨去船上躲避战乱。为了彰显工作力度,派人沿街喊叫:老少爷们,大家快去港口的船只避难,已有专人安排。

避难这一遭事算是过去了,但是吃饭也是大问题。那些没有受灾的华侨粮商乐呵了。因为要从他们手中购买大量粮食。

一个星期过后,当时大清国的商轮“海定轮”携带衣物、食品到了,考虑受灾太严重了,稍后又加派的“爱仁轮”。

当时海参崴还成立了赈济会,筹集捐款,“合华俄之俗,分段稽查。分班放赈,或给面包,或施白面,或设粥厂,或给冬衣”。 从国内筹备11万卢布,专门救济小户华商。赈济会给受灾的华侨提供无息借款150万卢布,待俄国赔偿时扣还。

此外,还争取到一笔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暂缓商户燃眉之急。

3.

3.罗刹,你得赔款!

兵灾过了,海参崴的华侨安顿了。损失咋办?

于是清政府与俄国交涉从速赔偿的事情。

一番口舌之战开始,吐沫星子飞溅在外交文件中。

刚开始,大清外务部向俄国索赔损失。俄国装聋作哑。

随后,又致函重申主张,督促尽快赔偿。

你不赔款,我找律师。

为了确保能够获得赔偿,清政府就此事分别咨询了中俄两国律师。

答案:沙俄理应赔偿华侨损失。

起初,俄方并未表态赔偿华侨损失。后来明确拒绝了清政府的赔偿要求。

理由是:“俄南境里海各埠乱事各国商民所受损失甚巨,均未允付赔款。政府不担乱民责任,此系通例”,

大清国有点恼了。“驳以崴埠兵变,迥非乱民可比。且庚子旧案,各国索偿,贵国为最。务望从速照办,方为公允”。

正式的公文往往是平静的,要看到后面的口水和谩骂。

庚子年,你沙俄借口义和团的事情,要的赔款最多。这次我们遭殃了,你们竟然不赔钱,这是不要脸了吗?

沙俄回复:“此案与庚子案不同,缘官吏曾竭力保护。”庚子年,你们当官的带头作乱,这次我们的官可是保护你们的子民了。

毕竟,强势的外交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

当时受损的不仅仅有华侨,还有其他各国侨民。当时各国都要求沙俄因兵变赔偿,沙俄又一次拒绝了各国的赔偿要求。

无奈之下,大清外务部再次出面要求如数赔偿。经过一番口舌较量,这次沙俄认了一回怂。

但是沙俄拒不认赔,只能以“抚恤”为名义,而且钱只有25万卢布。

损失600万卢布,只给25万,这就是传说中的国际玩笑。数额与损失相去甚远。

同时沙俄明确拒绝“赔偿”字样。因此,消息一出,华侨极为愤慨,拒绝认收。

侨民不干,清政府也受不了压力,于是一再交涉。

沙俄说:40万,行不行?

大清说:我真的没法交差,老百姓不干。

继续与俄方交涉,力争全数赔偿。

最终沙俄同意增加一倍至50万赔款。

大清说:还不是不行,太少了。

最后沙俄说:“五十万之款,已为尽数”。再次拒绝了清政府的要求。

加上已由银行担任保险的50万部分,至少“两款并计,总近百万。”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逐渐接受这一最终结果,拿到了三分之一的损失赔偿。赔款交到清政府驻海参崴总领事处,“转由崴埠道胜银行收存发放”。

这一来一往的口舌战,历四年之久。最后索赔落地,清政府“劝谕在崴众灾户议准照五十万卢布认领”。

4.晚清真的很不堪吗?

在长达四年的交涉中,海参崴侨民也没有获得全额赔偿。但是俄国的部分赔款,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偿了华侨的损失。

这一过程中,沙俄态度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因为清政府的持续交涉。如果没有清政府的积极争取,恐怕50万赔偿也难得。

因为当时殖民时代的外交保护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弱国很难借此保护侨民。

只是在今天看来,晚清是弱国,但是当时在世界上仍然属于二流强国,绝非今天看到的一无是处。就是沙俄和清政府翻脸,也要掂量一下。凭借二流强国的地位,清政府使用外交手段,向沙俄索赔,并获得赔偿。

清末中国败于西方强国之手,其实和我们看到19世纪西方各国争斗的胜败是一样,都是强国的角逐。真正的弱国是不敢和强国开战的。因为大多数战争是势均力敌之下的较量手段。

晚清的这次护侨行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老中国开始从闭关锁国到走向世界的转型过程。

参考资料:

1.刘家磊 :《二十世纪初沙俄在海参崴迫害华侨的暴行》

2.李志学 :《 “割地成侨” —— 俄罗斯华侨华人史 的特殊一页》

3.王彦威辑 、王亮编 :《清季外交史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