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知名财经评论家

在当前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重视并出台多项重磅政策措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依然在叫融资困难,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需求之渴,尤其为增加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减轻相关业务人员授信小微的问责之忧,监管部门还提出建立“尽职免责”的机制(10月28日华夏时报)。

按道理,在政府和银行机构如此重力支持之下,小微企业不应该存在融资之困,但现实却似乎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小微企业的融资之困依然令人十分担忧。原因到底在哪?可能不少人仍习惯归结为银行怕贷、银行放贷积极性不足等原因,但事实上无非如此。

据《华夏时报》披露,最大的原因是银企信息不对称,银企彼此之间打哑迷或相互捉迷藏,企业并不知道银行有服务小微企业的借款产品,银行则不掌握企业的信息和贷款需求。难以实现密切双方的携手合作。其次就是一些小微企业自身问题比如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内控机制不健全及银行自身对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银行在识别客户方面还没有建立好科学的、专业的客户识别体系和能力。

显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摆在了桌面上,症结也被找到了,现在关键是如何落实。如果仅仅找到了问题所在,而不着力落实解决问题的话,那也是白搭。从《华夏时报》该新闻披露的种种案例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仅是当务之急,做到银企深度融合更是解决小微融资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那么,如何做到银企深度融合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企业缺乏对银行贷款产品了解和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信贷能力不足问题?

从当前看,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得双方各朝前迈出一大步,银行要消除对小微企业歧视或不重视问题,克服只注重大企业信息收集的不良信贷工作倾向;这需要银行主动向小微企业伸出橄榄枝,传递出良好的信贷善意。

作为小微企业也应努力消除对银行贷款的畏难情绪和心里障碍,尤其要克服自卑倾向,积极向银行靠拢,及时向银行传递信贷需求及困难,争取银行对自己的“同情”,最终增进了解,培育相互融洽、友好的信贷协作意识,塑造新型的银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休戚与共的信贷命运共同体。而承担这一重大而又光荣使命的载体应是运用现代科技水平建立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将银企双方信息输入平台,供银企双方了解和掌握,以便银企双方精确合作,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信贷愿望。

而且,政府积极作为,牵线搭桥,可通过举办定期与不定期的银企座谈会形式,为银企双方建立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倾诉场所,让双方更加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银行放心贷款,也让企业及时找到贷款的银行,最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同理,可模仿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企业自身问题和银行信贷能力不足问题;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相对信息不称问题可能更加容易,更能出成效。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单一的,也是自身内部的事务工作,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麻烦和牵涉面宽,也没有那么棘手。

首先小微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难问题,还得拿出十足的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要注重自身的经营形象和信用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能为银行信贷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避免让银行在贷款时陷入闭目塞听或一片迷茫状态,消除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担忧心里和惧怕心里,让银行敢于给小微企业放贷,乐意给小微企业放贷,也好让银行信贷人员能够真正实现“尽职免责”。

同时,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应努力学习银行信贷方面的知识,了解银行信贷发展动态,掌握银行信贷产品现状,寻找到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用银行信贷杠杆加速自身发展,实现经营壮大。而银行在提高信贷服务能力不足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消除闭门造车的“官僚主义”作风,加强对小微企业调查了解,不要怕麻烦,掌握小微企业经营实际困难;同时根据小微企业实际需要加强信贷新产品的研发,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经营方式和特点的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更为科学有利的信贷方式。

比如民生银行重庆分行成立的150人新型服务团队专门为小微企业、商户提供上门服务,加强与小微企业的接触,很值得推广。同时,加强小微企业信贷经营科学机制的研发,推出既能反映信贷人员尽职、又能有效防范信贷经营风险的科学信贷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决策水平和能力,破除小微企业信贷机制障碍,彻底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疏通小微企业融资经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