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几十年人生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时间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关于它的记忆越来越淡。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起小时候做的一些事了。

但是对于刚进入三岁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个时间点就不再是什么可以遗忘的一段记忆,而是他们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

也就是很多育儿经上所说的“黄金生长期”。

三岁,对于儿童语言来说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值得这么多人推崇这个阶段?

这,就要从孩子语言的发展阶段开始说起。

大多数孩子从1、2岁左右逐渐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在3岁左右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黄金期出来了),直到孩子具备完整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就是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岁之所以这么重要,就是因为多数儿童的整体语言会从这个阶段逐渐形成,比如他们的发音习惯、说话习惯、交流方式等等都会在这个阶段差不多定型。因此这个阶段也叫作“语言定型期”。

如果孩子三岁不说话,父母还不重视才是大问题。

因为孩子三岁不说话并不是什么语言发育迟缓,而是听力障碍这个大问题。

作为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构音障碍问题,听力障碍所涉及到的人群可是要比口吃、语言发育迟缓这类语言问题要多得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听力障碍儿童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3-4万听障儿童。

看到这些,我们还能忽视孩子不说话的问题吗?

不仅不能,我们还要重视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表现。

知道这些表现,更能分辨孩子是不是听力障碍

1.语言分辨能力差

从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对于字音读音的分辨程度来看,他们的语言分辨能力比较差,对于相近、相似的发音往往会混淆,不能准确地分辨出来,比如G、K音他们就分不清。

2.语言认知差

尽管很多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受损程度不同,但是他们在听到声音的时候都普遍存在出语言认知差的特点,比如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他们很难形成一个正确完整的认知,甚至做不到理解其他人话语中的意思。

3.对父母指令执行能力差

在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指令让他去做然后来锻炼孩子的能力。但是对于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听从父母的指令,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他们既听不清楚,也听不明白父母的指令,更不要说让他们按照指令去做事。

难不成我们只能找到孩子不说话的原因,却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改变孩子不说话,从这里开始

1.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

对于听力障碍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是目前帮助孩子接受声音、进行语言训练的“法宝”,除此之外其他的什么药物治疗都不靠谱。而且,如果不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就直接进行语言矫正,那也是不正确的,这会“害了孩子”。

2.去专业的语言矫正机构训练

有些人认为只要给孩子佩戴助听器之后就可以等着孩子自己说话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正确地做法应该是在孩子佩戴助听器之后带着他前往专业的语言矫正机构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恢复训练。

3.父母尝试着和孩子交流来帮助恢复

孩子语言能力的恢复不仅需要专业语言矫正机构的帮助,也需要来自家庭的辅助,这样在两个环境中都能让孩子的语言功能得到充足的锻炼,不然太松懈反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语言恢复。

孩子能够恢复说话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几个重点需要父母们来注意:佩戴助听器的前提是孩子的听力≤80分贝;听障语言矫正的听力应该是40分贝。

从不说话带开口说话,从闭口不言到“爸爸妈妈”,稚嫩的童音是每一个父母都想要听到的声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