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汉老人正在向记者讲述所见所闻

  三十年前,在驻商某部服役的李银汉转业,离开商丘。几个月前,他又回到商丘探亲。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商丘的发展让他惊叹不已。四通八达的宽阔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绿地公园,还有身边遇到的一个个商丘好人。这一切,让老人惊喜赞叹。他又一次爱上了这座城市,原本回来只是探亲的他,改变了主意,决意在商丘定居,再好好生活三十年。

  李银汉老人今年79岁,籍贯武汉。1958年,他从武汉一军校毕业分配到驻商某部服役。在商丘工作生活了三十年,1988年他转业到珠海工作。今年6月份他回商丘探亲,居住在火车南站附近一小区内。故地重游,沧桑巨变。在商丘的这些日子里,老人每一天都有新发现,他惊喜于商丘的变化,感慨商丘好人多。激动之余,老人拿起纸笔,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及感受。昨日上午,老人来到报社找到记者,希望能把自己的喜悦与对商丘的热爱之情与大家分享。

  变化真大

  老人写道,商丘的变化令我吃惊,城市规划恢弘气派。亲人开车带我在市区转了一天,我全迷了。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啦,原有的地标、地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楼群。与三十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商丘市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绿树成荫的环境,给老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宽敞的市区主干道,还是背街小巷,都是干净整洁。他告诉记者,这些天他看了9条马路,都是净如水洗;又看了多条街道,也同大马路一样干净。走过很多地方的他说,公交站点是不少城市较脏的地方,而商丘的公交站点却很干净。老人说,商丘市区的绿化非常好,各种树木枝繁叶茂,绿得反光。城市处处青葱翠绿,绿树成荫,真是宜居宜业宜商宜人的商丘城。

  商丘人保护生态的自觉性,让李银汉老人点赞。他见一些小区内葡萄、石榴、柿子等水果硕果累累,也没有见写有“禁止采摘”等标语,但是生长在公共区域的这些水果,却无人采摘,甚至连孩子也没有。他感慨说,“由此可见商丘人爱护生态的天然自觉性之高。”

  好人很多

  李银汉老人告诉记者,在商丘的这些天里,他走亲访友,外出办事,遇到很多商丘人,他们的热心、大方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他亲戚的电动三轮车坏了。他们一起去睢阳大道的一个修车点修车,女老板与员工忙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累得额头的汗水直往下滴。他过意不去,拿一张50元的钞票送了过去。女老板执意又找给他20元钱。“我给她,她又退给我,说用不了这么多钱。”老人说。一次家里炒菜锅盖上的螺丝帽坏了,他拿去修理。修好后,给对方6元钱。但对方却摆摆手,对他说,小事一桩,执意不肯收钱,这让他很过意不去,同时心里暖暖的。

  由于对商丘不太熟,老人经常会问路。今年6月17日,他在神火大道与长江路交叉口附近打听保航律师事务所在哪里。一位中年男子担心老人找不到地方,专门领着他走到律师事务所。8月16日,李银汉老人去梁园区宁陈农贸市场,却找不到地方。三位接送孩子的家长都热情地给老人指路,其中一位妇女把老人领进了市场,并叫他不要着急。

  商丘正在构建好人之城,好人好事遍地开花。老人说,在商丘生活的这些天里,遇到了很多好人好事,这让他倍感温暖。对于发现的问题,老人也写了出来。如个别小轿车走非机动车道、逆行等,存在安全隐患。老人告诉记者,这次原本打算在商丘探亲,小住一段时间。经过这些天的生活,他决意说服家人,定居在这里,好好生活。

  文/图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吴海良

  来源:京九晚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