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不但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以舞狮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其中最被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黄飞鸿系列”。

6年前,广州歌舞剧院院长史前进想将“黄飞鸿和狮王争霸”搬上舞台。有人劝他说,黄飞鸿这一主题,你很难超越影视作品,何不来做醒狮呢?

经过5年的筹备、13次剧本改动、5个月的连续排练,《醒·狮》于今年9月首演,受到了观众、业内和专家的广泛好评。它在当地已经形成一种“默契”,即“每个老广州一生中都要去看一次的演出”。 更难得的是,这部舞剧征服了很多年轻观众。

12月3日,《醒·狮》将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冲刺荷花奖。因为有了“舞狮”这一元素,让这部剧自带燃点,看后令人血脉偾张。不过,这部剧更妙的地方是,它虽然讲述了“两个舞狮少年自我觉醒与蜕变,最终携手带领相亲抵御外敌”的故事,但舞剧每一处都有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即使你不是广东人,从没有真正见到过它的真面目,也能够在这部剧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和魅力。

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看剧,周到记者专程前往广州采访了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并将这部剧与岭南文化紧密结合的细节进行了汇总——只有先了解到这些,观众在看剧的时候才会有更深的感触。

醒狮

先来说说何谓醒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它在当地的普及程度,浮夸一点说,就如同遍地开花的广场舞。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一套完整的流程。在舞剧的序中,观众可以对醒狮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狮头

《醒·狮》一共用了24个手工狮头,这些狮头全部出自佛山黎家狮。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是黄飞鸿的不二之选。1993年《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里面的狮头,也是选择的黎家狮。

有些作坊为了方便舞狮人舞狮,会按照他们肩膀的位置去做调整,但黎家狮在200年里没有改进过造型。它肩膀位置很宽,头很大。因此它不但是历史最悠久,也是形状最古老的狮头。

值得一提的是,舞狮并不容易,一个狮头5、6斤重,很耗费体力。对演员的肢体协调力也要求很高:右手控制狮头的眼睛和耳朵,左手控制狮嘴,头低下去的时候,狮嘴必须要打开;举着高狮,狮头的嘴巴必须闭起来……

舞台上的演员都不是专业的舞狮人,因此全部都要从头学起,而舞剧舞狮和民间舞狮又不一样,它要求舞蹈演员舞狮要舞得更加细腻。据介绍,这部剧前后练了近两年,练走了一批演员,有的演员为此连筋都练断了。此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比如戴上狮头后,演员就看不见了,因此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合,才有了舞台上凌而不乱的队形。

狮子采青

在舞剧中,用到很多“采青”的段落。

“采青”是醒狮的精髓,对我们来说它并不陌生,比如逢年过节、店铺开张、家逢喜事,主人都会请来狮队登高采青。除了“采青”,舞狮的套路还有“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在第一幕中,就有对采青的体现。

大头佛

舞剧中出现的领狮人,在舞狮中同样重要。北狮的领狮人手里拿的是绣球,南狮是大头佛手里拿着葵扇。

大头佛个性活泼、诙谐、动作逗趣,在出狮时以灵芝草与葵扇,做引狮、戏狮、逗狮等动作,在诙谐中引导狮子进退及协助采青,并注意舞狮者的安全及障碍排除。

茶楼

早茶是广东人的传统文化,他们喝茶有敲击桌子的习惯。舞剧中有一幕别出心裁的扣指舞,便是从广东茶文化而来。

俯视视觉效果颇有心思,而体现扣指、喝茶、碰杯的手指舞,远看如万花筒一般。

木鱼书/木鱼说唱

它是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主要流行于广东地区。

在舞剧第一幕茶馆里,有位二胡艺人,他的念白《叹世歌》就是木鱼书。

白扇

再看上图,龙少手里的白扇,可不是为了耍帅用的。这叫蔡李佛扇,广东拳里面的扇子功。

鸡公榄

在第一幕的群舞中,会出现一只人形公鸡,这是广东传统小吃鸡公榄以前招揽生意的方式。

至今,你仍能在广州上下九看到“人形公鸡”在兜售鸡公榄。

南拳

舞狮人必须要练习南拳,在《醒·狮》中,呈现的南拳拳法包括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等等。剧组请来了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担任武术指导,也让《醒·狮》成为第一个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舞剧。

舞剧中演员耍的长棍,叫做单头棍,也是咏春的棍法。

狮凳

舞狮必须要用到狮凳,这些凳子全是荔枝木做的,又沉又稳。

“狮子采青”时由它搭成路、桥、塔,因此狮凳是全剧最重要的道具。

此外,在表现人物内心陷入矛盾和挣扎时,狮凳在舞台上还被拿来当做抽象的“困局”使用。

英歌舞

在舞剧中,有一幕长棍变短棍的舞蹈,脱胎于英歌舞。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狮鼓

狮鼓在舞剧中的第四段落被大量用到。

醒狮狮鼓与其他狮鼓外观上最明显的差异,即黑色鼓身,单面留边皮,有些鼓面蒙皮,鼓心光皮,周边留毛,狮鼓由鼓面及鼓身两部分合制而成,配件有鼓架、鼓槌及鼓槌袋。

舞狮者的狮步,要踩在锣鼓点的节拍上,每小段舞法转接变换处都有惯性的过门及预备转接动作,让击鼓者与舞狮尾者能清晰识以配合转变。当锣鼓点段落结束时,狮步动作需确实到位,落在最后锣鼓终止点的节拍上,使舞法能精准的“声到步准、声停步到”达到视听汇集,声步合一,另外亦可做“快打慢舞,慢打快舞”的狮步变化运用。

胜利歌

一声炮响,义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恒顶上,六百万讲和,七星旗扬扬,八面埋伏,九九打下,十足胜利。

这是三元里老一代人中,口口相传的一首歌谣,也是舞剧的高潮部分,在鼓声中,气氛超燃。

……

竹纸扎制的狮头,仿若铜皮铁骨的图腾,凝视良久,如有无数副面容,背负着百年休戚。

《醒·狮》在同类型舞剧里,可谓上乘之作。诚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副主编赵妍所言:《醒·狮》的主创完全没有止步于罗列文化标签,彼此“咬”得很紧,互相融合,将舞剧提升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档次。该案例令人由衷而惊喜的感叹,主旋律题材也可以做得如此鲜活真实,接地气,有血泪,有魂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