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理疾病被关注度非常的低,正所谓“心病不算病,都是瞎折腾”,即使在大城市中,中年老年一辈的人对孩子的精神,心理层面考虑的很少,基本吃饱喝足,好好学习就行了。更不用说,会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会学孩子童年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倘若处理不当,这些阴影会伴随一生,无法挽回。当然,在近代好了许多,由于文化开放,各种疾病的出现,以及时代更替,经济发展,80年轻一代做了父母,心理疾病更容易被接受,而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无理取闹,无中生有的行为了。关于父母的情感在孩子身上有折射照相吗?

但是有事非常不全面的。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刻,那么当前社会就非常容易研究了,很容易进行归类。每个孩子对于非正常环境有着不同的应激反应,会影响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直到到了社会,脱离家庭,可能会再一次重塑自己。有的真的说的很好,什么样的家庭培育出对什么要求更在意的孩子。如果幼年对家庭暴力产生厌恶情绪,很可能能规避成年后对他人易暴力倾向。

但是内在方面依旧承受许多压力;当然另一种情况就是模仿,在未来也会成为易怒,有暴力倾向的人。当然,这些都是猜测,经过社会,教育的二次重塑,每个人性格都是多彩的。我只能就从自己经历进行归纳理解,没法以偏概全。下面分享一部分经历。一家人说一家事,就像我很难理解一个完完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是如何的,别人温馨无比的家庭培育出的同辈人也很难理解我承受着几重压力。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几乎从小学住宿到大,自主能力一般,和家里相处一般,现在自己精神状态,以及过去的一些遗留症状几乎没有,人缘不错(至少相处不累),表面与他人无异。我的家庭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极端,属于时而温馨,时而锅碗瓢盆乱飞的那种,用四个字来形容10几年的家庭生活就是提心吊胆。相对来说,主要是父母之间的矛盾与互相的不尊重。父方主要有自己精神想法,几乎难以真正改变倾听,有理性有非理性,导致一些行为完全无理取闹与双标(举个例子,家里某个东西坏了,即使正常老化,都能责怪半天,当然说责怪也是往轻说了,小题大做时常有,喜欢凭借一句家里谁在赚钱压制一切)。

母方属于没文化嘴巴又大那种,脾气爆猜忌心又极为严重,一点小事也没法忍,还喜欢将负能量最后倾倒到我身上(就是有点什么情绪想法,就说说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也是属于想法固定,思维线单一那种,吵架必须自己说最后一句,最烦就是不管打电话正常说话声音又大,这只会不听激化矛盾),由此可见,一旦开始,最终结果就是吵到忍无可忍变成动手。时间长了以后,我无时无刻都在担心,下一刻是不是就要开始吵架,是不是又会拼刀拼枪。

甚至比较厉害的时候,重脚步和打电话或者厨房洗碗烧菜声都会让我一惊,会急忙打开门去查看,这是比较幼年时期。这些压力分布在平日生活,情绪控制,为人处世,学习上课,这对童年读书少,不会应对压力的我完全毁灭性的打击,巨大压力和畏惧心理导致的反向乐观与努力,越是压力大,反而成为最乐观的一个,但情绪的无处宣泄终究不是办法。在之后发现自己不对劲之后,十分果断去坦言“家中事不再管,哪怕被打死”。这以后心理负担的确小了太多太多,只剩下内疚感,从这以后,这导致自己个体独立人格意识非常之强。

像是对过去的报复,抛弃讨厌的生活方式,完全释放重塑自己。明显我属于对周遭厌恶的情绪,期望完全规避那些讨厌的东西,成为那样的人。最后我成为一个非常渴望被尊重的个体,而且做事十分果断,一旦认准一种做法直接一路到底,1和2之间从来不存在1.5的妥协。而且对于这种自我选择,愿意承受一切由此带来的后果。这份个体意识有好有坏,总的来说坏处大于好处。好处在于博得尊重的方式都希望通过自己基础的个人魅力,不是很依赖他人。

本文为歌岛礼矢亦与,如需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