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沙知青重返故乡(一)】华容,我们回来了!

华容知青  

11月2日,370名曾插队到华容的长沙知青重返故乡,踏上故土,重温峥嵘岁月,再叙半个世纪的知青情谊。

重返故里

激动之情

难掩于心

当天上午十一点,阔别华容五十年的长沙知青到达华容县东山镇洪山头村。一下车,不少知青一眼便认出了早已守候在此的华容老乡,久别重逢多年的亲人,大家紧紧抓住对方的手,激动地大声喊出对方的名字,喜悦的心情难以掩饰!

随后,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包忠清及华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文科与370名知青一起排着长队、拉着横幅来到洪山知青墓园举行追思会,为长眠于华容的六位知青敬献花圈、默哀、深情献唱...跨越半个世纪的聚会,少了谁也不能少了他们!

◆  ◆  ◆  ◆  ◆

现场主持人的一词一句将大家的记忆带回至那段峥嵘岁月,当耳畔再次响起脑海中熟悉的名字,知青们酸了鼻头、红了眼眶,我们,来看你们了。

 跟随记忆的脚步,知青们来到了洪山头老码头遗址。第一次踏足华容这片热土时的船舶码头还在吗?还是原来的模样吗?还有我曾经的身影吗?1968年,20岁的陈新波刚刚高中毕业,那一年,他被下放至华容集成垸,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1973年,在华容从事了五年民办教师后,陈新波通过参加当年的“高考”回到了长沙,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五十年后再次伫立洪山头码头,陈新波感慨万千。 旧貌新颜

感受华容

发展变化

从洪山头返回华容县城,到达华容县委机关大院时已是下午两点,知青们自备干粮,午餐悄悄地在回华容的大巴车上解决了。

站在华容县委机关大院的办公楼前,大家参观、拍照、合影、叙旧……手机、照相机、摄影机不停地“咔嚓”记录下欢乐、难忘的瞬间。370名返乡知青集体高声大喊:“华容,我们回来了!”喊出了对故乡人民的深深思念。

在县人民政府西六楼会议室内,50名知青代表与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包忠清,华容县委副书记、县长陶伟军,华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文科,华容县政协副主席文丽萍等领导共话家乡华容的未来与发展,一同追忆峥嵘岁月,再叙知青情谊。

座谈会上,陶伟军代表华容县委县政府对370名返乡知青表示热烈欢迎,并从民生、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华容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知青代表们在发言中回顾了过去青葱岁月中的点点滴滴,畅谈了回乡的感受,表达了对第二故乡的无限牵挂和感激之情,大家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第二故乡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返乡两个月前由知青们共同编写、出版的《我们的华容道》一书送给了华容人民。亲亲的乡音、浓浓的乡情活跃了会场气氛,殷殷的期盼、真诚的建议表达了知青们助力第二故乡发展的决心。

陶伟军对广大知青心系第二故乡发展,为家乡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说,此次370名知青回到华容,是一次感恩之旅、交流之旅、共享之旅,这里既有知青与知青之间的交流,又有知青与乡亲们之间的交流,还有知青与华容县委县政府之间的交流。华容知青们为国分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执着进取,用忠诚、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知青精神”,这种精神汇聚了华容新时代的正能量。 自编自演

倾情演绎

那段岁月

曲调婉转,展示知青岁月的千古绝唱;油墨清香,叙述知青年代的苦乐华章;从青葱到白首,跨越半个世纪的相约,生命依然美丽,岁月哪敢蹉跎!

11月2日晚上七点半,一场由370名长沙知青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词、作曲,甚至自带道具的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长沙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联欢晚会在华容县职业中专新校区的报告厅内倾情上演。刘晓、包忠清和刘铁健、陶伟军、钱丹青、胡军、范文科及王家平等领导出席观看晚会。

歌伴舞《我问洞庭湖》、配音朗诵《长在红旗下》、独唱《生命永恒》、情景剧《风雪洪山头之夜》、相声《猜地名》、小品《丰收之后》、舞蹈《花旦》、花鼓戏《补锅新编》等16个节目共分成知青岁月、第二故乡、艺术表演三个部分进行演出。从第一部分知青上台回忆并分享当年的奇文趣事,到第二部分知青们将2016年华容县新华垸溃堤时涌现出的“卡车敢死队”这一英勇事迹,自编自演成情景剧《卡车敢死队》,最后跳起《江南江北我的家》、唱起《洞庭鱼米乡》,370名长沙知青耗时两个月倾心编排,为华容人民献上了一台深情、精彩、难忘的联欢晚会。

1969年的长江南岸,洪山头码头,江风呼啸,积雪封路。春节将至,年关已近,华容知青们结伴而行、归心似箭。他们一路上肩挑手提、相互搀扶,好不容易到达候船室,却被告知,暂停航班。于是,在1969年的那个隆冬之夜,一群远离亲人、天地不管的归巢幼鸟,被无情地撂在了风雪肆虐的长江岸边......镜头中,翩翩起舞的她们仍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当《赛马》的韵律响起时,台上的男知青表演者们伴着轻快的“骑马步”出场了,他们好像,真的又回到了1969年的那个隆冬之夜。

情景剧:风雪洪山头之夜

 此次纪念长沙知青下放华容五十周年重返第二故乡活动组委会成员之一,长沙知青张泽洪告诉记者,370名长沙知青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了,最小的也已65岁,但他们却依然满怀激情、满腔热情、满满深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这场视觉盛宴

联欢晚会节目精彩纷呈,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回首激荡年华,是你们带着“以学为基”的大视野、“以民为本”的大胸怀、“以苦为乐”的大境界,与华容人民一道栉风沐雨、顶雪披霜、战天斗地、屯耕劳作。把为国分忧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留在了华容,铭刻在了华容人民的心中。

华容人民永远张开双臂

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链接: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1968年,毛泽东主席向广大青年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于是,上个世纪的华容县迎来了一批批优秀的下放青年,他们被下放至华容县的东山、插旗、集成垸、砖桥等乡镇、村场,与华容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华容大地,与华容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成为了华容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创造者。他们将曾经下放的地方称为“第二故乡”。

编辑:张美勤

编审:唐丽华

监制:刘 明

华容最权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华容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主管、县广播电视台承办,期待您的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