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懂得以“道”为本,不断积德,才能具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只有以“道”、“德”为本,践行节俭、爱惜之道,一个人才能保全自身,个统治者才能治理天下,行军作战才能攻无不克。



大意: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一、“冶人事天,莫若啬”

这里“啬”是重点字眼,它并不是吝啬、抠门,而是节俭、爱惜、积蓄、收敛、慎用等褒义词的意思。

即管理百姓、治理天下没有比节俭、爱惜更重要的了。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保持心灵空虚、回归朴实纯朴。在治国之上要“啬”,一方面不要浪费民力,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兴土木,搞形象工程;一方面要精简礼仪、不妄下法令,避免冗政酷吏对百姓的骚扰。

同理在修身上也要“啬”,不能放纵自己的贪欲,而是应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不要沉迷于难得之货、驰骋畋猎,而是应回归于平淡。


二、“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为什么说只有节俭、爱惜才是早做准备的行为呢?老子在前面刚刚说到“祸福相依”的道理。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只有爱惜、节俭才有可能在忽然陷入的灾祸中得以保全,才不会被忽来的危机所击倒;一个统治者,只有平时爱惜人们、节俭国力,才能在国家的危难中不被人民抛弃。


《易经》说“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三、“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兵力军事是末端,而“道”、“德”才是根本,所以《孙子兵法》、《吴子》等都将是否有德、是否守道,视为取得胜利的根本。

《荀子·议兵》说“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得道者不用巧诈,不用诡计,就能胜过孙武、吴起这样的善用兵者。只有懂得以“道”为本,不断积德,才能具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只有以“道”、“德”为本,践行节俭、爱惜之道,一个人才能保全自身,个统治者才能治理天下,行军作战才能攻无不克!

为生命的存在而努力做的事情就是积德,这是符合大道至理的修行。这种德积累越多,对生命感悟越多,就越会懂得生活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懂得珍惜就能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从而也会成为生活中最放得下,生活最逍遥,寿命最长最久的那一波人之一。

爱惜是生命,乃至国家长久保持的根本。只有积累雄厚的德,才能够统治百姓,治理天下。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统治者,才能长久维持,根深蒂固!


老子:“物得道则为序,人得道则为德”。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高深莫测,人们根本无法揣摩他的深度和极限,重积德之人则无不克。

懂得内敛,懂得积蓄才是长生远视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