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逢博与儿子。朱逢博与丈夫。

朱逢博是家喻户晓的女高音歌唱家,她音色甜美、圆润、亮丽,吐字清晰,开创了一代歌风,是中国民族声乐继往开来的大家,在歌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逢博共演唱了1000多首歌曲,其中《金梭和银梭》《请茶歌》《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雁南飞》等代表作,至今广为传唱,享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观众对舞台上的朱逢博非常熟悉,可对她的生活和婚姻却知之甚少。而今朱逢博已步入暮年,她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朱逢博193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系。1960年,朱逢博大学快毕业时,去上海一处工地实习,恰逢上海歌剧院在那里演出。院领导见她五官清丽,说话声音悦耳,认定她是一株歌唱好苗子。历经种种周折,朱逢博阴差阳错从一名建筑设计师变成了歌唱演员。
朱逢博有着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和常人难以企及的乐感。但因不是科班出身,她刻苦钻研业务,很快在团里脱颖而出。1965年,朱逢博因排演歌剧《嘉陵怒涛》表现出色,被借调到上海舞蹈学校,担任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伴唱,这一唱就是9年。
1967年,朱逢博与同事施鸿鄂在上海组建家庭。施鸿鄂比朱逢博大3岁,也是难得的歌唱天才。他16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后赴保加利亚深造,荣获过国际声乐大赛金奖。回国后,施鸿鄂成长为著名的男高音抒情歌唱家。婚后,朱逢博成了丈夫的学生,得到过他的悉心指点。
朱逢博与丈夫
原来,朱逢博在为芭蕾舞剧《白毛女》伴唱时,唱到200多场后,她倒嗓了。由于声带过度疲劳,生了两个小结节,进行了手术治疗。病情痊愈后,朱逢博开始跟着丈夫学习西洋歌唱的气息、发声,及解决真假声转换和混合共鸣的问题。此后,难度再高的唱段,朱逢博也能游刃有余地演绎。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成功,奠定了朱逢博在中国歌坛的地位。
朱逢博与丈夫志同道合,举案齐眉,感情非常好,结婚几十年很少有红脸的时候。夫妇俩育有一子,名叫施劲。因演出繁忙,朱逢博夫妇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儿子,将他寄养在朱逢博的干妈家里。朱逢博经常一个多月才能见儿子一面,儿子不认识她,一见她就哭。儿子长大后,对朱逢博说了这样一句话:“妈妈,那时我还以为自己不是你和爸爸亲生的。有一段时间,我偷偷积攒零花钱,准备去找亲生父母。”听了儿子的话,朱逢博流泪了。她这才意识到,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没有给予他母爱,这是母子俩共同的遗憾。
朱逢博与儿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朱逢博事业的黄金时期,她既能唱民歌,又能唱流行歌曲,还成功地将西洋唱法,融入到中国民歌中,开创了一代歌风。她演唱的《等到满山红叶时》《青春舞曲》《那就是我》《尼罗河畔的歌声》《宝贝》等上千首歌曲,许多至今还传唱不衰。
1985年,朱逢博创建了上海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这是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此后,朱逢博开始淡出舞台,以教学、培养学生为主。
朱逢博虽在歌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但那时演出没有出场费,她和丈夫身边没有积蓄。1992年,施鸿鄂在医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要自费1万多元,夫妇俩竟拿不出,还是亲友帮忙度过了难关。手术后,施鸿鄂要常年服药,每年医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朱逢博和丈夫的经济一直不宽裕。2008年,施鸿鄂毫无征兆地离世了,朱逢博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儿子儿媳的呵护下,她整整3年才走出来。
为怀念丈夫,朱逢博一直没有将他的骨灰下葬,摆放在他生前的卧室里。一日三餐,朱逢博都要将热饭热菜摆放在丈夫的灵位前,供奉施鸿鄂先吃,然后自己再动筷子。朱逢博与丈夫的恩爱,让很多人感动得落泪。
步入晚年后,朱逢博与儿子儿媳一家,住在上海郊区的一处公寓里。她住楼下,儿子一家住楼上。儿子施劲擅长雕塑,还经营一家演出公司。朱逢博的孙女也很优秀,在同济大学新闻学院就读。朱逢博患有糖尿病,孝顺的施劲每天都下楼给妈妈注射胰岛素。妈妈吃的穿的用的,他都会提前买回家。
2020年,朱逢博已经83岁了,丈夫也去世12年了,她始终单身一人。每天朱逢博在家种花、健身,有时还唱唱歌,弹弹钢琴,与普通老人的生活没有太大区别。红了大半辈子,晚年沉寂了,朱逢博没有一丝失落。她觉得自己这辈子得到了很多,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一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