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蓝天

检测仪二十四小时监控

核心提示

蓝天保卫战重点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提升机动车污染治理水平、清洁城乡扬尘等方面发力;碧水保卫战重点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域清洁河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净土保卫战重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面建立污染源监管清单。

《商丘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以下简称《计划》)近日下发。《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65天以上。

《计划》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市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商丘目标基本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制定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行动措施。

蓝天保卫战

逐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3万吨以内(不含永城市)。

基本实现城区集中供暖全覆盖。2020年年底前,商丘市区建成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75%以上;已有集中供热的县级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取暖。2020年年底前,基本淘汰市、县(市)城市建成区内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严格环境准入。原则上禁止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甲醇、合成氨)、焦化等行业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以及耐火材料、陶瓷等行业新建、扩建以煤炭为燃料的项目和企业,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不再实施市内产能置换。同时,严控“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实施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加快城市建成区、人群密集区、重点流域的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大的企业搬迁改造、关停退出,推动实施一批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商砼企业等重污染企业退城工程。

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到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占比达到6%;优化骨干公路网布局,科学实施重型车辆绕城行驶,力争2020年年底前,全市建成普通干线公路多向绕城通道,打通普通国道辖区内城市间断头路。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大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升级力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行动;开展工业炉窑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挥

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实施重点企业深度治理专项行动;大力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采暖季实施钢铁、铸造、建材、有色、化工行业错峰生产。

打好城乡扬尘全面清洁攻坚战役。严格工地、道路扬尘管控,提高城市清洁标准,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扬尘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18年、2019年、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含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率分别达到35.3%、35.6%、36.5%,城市绿地内裸露土地绿化治理率分别达到30%、60%、80%。

碧水保卫战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2019年,市区建成区基本完成黑臭水体(含新排查的)整治工作,初见成效。2020年年底,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其余县(市)基本完成与水质改善直接相关的主体工程,整治初见成效。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2018年年底前,市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县(市)2019年年底前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隐患综合整治和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定期监(检)测、评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县级及以上至少每季度向社会公开一次。

全域河流清洁。2019年基本完成全部入河排污口(沟渠)整治。2020年全面完成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系重大连通工程,充分利用水资源分配量,最大限度地补充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河湖水污染综合整治及水生态保护、修复。

治理农业农村污染。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市行政村整治全覆盖。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白色污染问题,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0年,全市农村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非贫困县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

净土保卫战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我市粮食和人居环境安全。

强力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性实行严格保护;依法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

全面建立污染源监管清单,2020年10月底前,全面掌握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污染源种类、分布和环境风险状况。

强力开展土壤污染的源头管控。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强生活污染源管控,推进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