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的编制一直都比较混乱,主要是分为旗兵和汉兵两个部分。旗兵是清军入关前的原始编制,而汉军则又可以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因所建立的时代不同,因此要分好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人数不同,建制也有区别。

清兵清军入关前的兵制以八旗兵为主
清军在初期的兵制很简单,就是分为四个旗军,努尔哈赤当年建成军制,已旗镇为主,共分为黄、白、红、蓝,四旗,这是满清初期兵制最原始基础。
这时期每旗拥有25牛录,一牛录三百人,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将官为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将官为固山额真,也就是一旗7500人旗镇战时为兵,闲时耕耘。

八旗兵
后来到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改为八旗军阵,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满清八旗军制成型,这一军制一直沿用到满清灭亡。
这时候每旗拥有的牛录数就比较混乱了,导致有些旗有2、3万人,而牛录少的旗才一万多一点。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满清占领辽东地区,迅速崛起。八旗军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增设蒙古旗、汉军旗。蒙古旗、汉军旗的人数界定,就更混乱了,具体数据都不太详细。

八旗兵满清入关后增设汉兵营,绿营兵开始崛起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在原有八旗军制度的基础上增设汉兵营,也就是绿营。绿营和八旗军一样,都是满清正规军。绿营因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此得名。
《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

绿营兵
绿营兵人数一直都很飘忽不定,顺治年间天下初定,人数众多的绿营就成为了维系国家的主力,最高峰时期,绿营兵总人数达到了60万,每营人数多时500-600人,少时只有200-300人。
这里要着重说明一下,汉军旗与汉兵营不同,汉军旗属八旗军,入八旗户籍享有满人待遇,而汉兵营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清早期,八旗军制与绿营,就是当时主要的正规军。

清兵
而后到康熙年间,还出现了一个兵种,这个兵种存在时间很短,但作用很大。
就是包衣奴兵,包衣奴兵的出现其实是不得已的事情,康熙初年爆发三藩之乱,汉军旗主力基本全在这三藩手中,满洲八旗大多分散在全国各地,清朝根本就没有兵源去平三藩,后来在无奈之下,弄出了一支由包衣奴才组成的军队。
这支包衣奴兵人数不多,总共就四五千人,但在重酬之下,区区数千人却在平三藩当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清兵
满清军制,到了这里可以说就是一个分水岭了。满清核心力量在八旗兵开始腐朽后,取而代之的是勇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八旗兵和绿营兵已腐朽不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八旗兵和绿营兵根本指望不上,清廷指令各省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从此勇营成为了满清的核心力量。
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勇营(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

勇营兵结束语:
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再加上科技上的落后,造成后来组建的一系列地方武装并不能撑起满清的门面。到最后就连新建的“新建陆军”、“自强军”也不能挽救清朝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腐朽政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