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摇钱树,要留传家宝。”这句话是江西省金溪县县长高连珠在谈及金溪县古村落保护时的点睛之笔。金溪县位于江西省东部的抚州市,目前仍保存明清古建筑1.1万余栋、古村落102个,数量居江西省第一,因古村落保存完好,这里被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恒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金溪归来不看村”,金溪县素有“象山故里、华夏香都、千年古邑、江南书乡”的美称。“象山故里”是指金溪县陆坊乡,是“心学”创始人陆象山的老家;“华夏香都”是指此地为中国天然香料的生产基地;“千年古邑”是指金溪县有1000多年建县历史;“江南书乡”是指金溪县浒湾镇在明末清初时期,为中国四大印书中心之一(四堡、浒湾、武汉、北京),“籍著中华”300余年,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称。

  金溪县境内共有102个古村落,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8个、中国传统村落21个、江西省传统村落31个,占江西省古村落总量的12.5%;至今仍保存着1.1万余栋明清古建筑,牌坊、宗祠、庙宇、祭坛、官厅、书院、桥梁等一应俱全。

  金溪县古村落与古代名人渊源深厚,除了陆象山,还与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以及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家汤显祖等结缘。

  高连珠化用旅行家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诗句,提出“金溪归来不看村”。这种文化自信,不仅立足于金溪县丰富的古村落资源,还源自金溪当地对古村落的悉心保护。

  政府出手化解“危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古村落面临“人走房空、人走屋塌”的危险。在金溪这样一个古村落体量巨大、经济发展尚欠发达的地方,这样的危急状况尤为严重。

  由高连珠带头,金溪县一批文化能人最先意识到古村落资源的宝贵,并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抢救性保护: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原则,对古村落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将100多个古村落分成三类保护。

  第一类是入选国家级、省级古村落保护名录的,按照申遗标准实行严格保护;第二类是古建筑存量不多,但建筑技艺高、自然环境好的古村,对其进行适当开发和利用,通过引进文化创意团队,打造成公司总部、基地和传统建筑技艺展示地;第三类按照既不申遗也不开发的原则进行基础性维修。

  对于基础性维修则总结出了“六个不”的保护标准,即不漏、不倒、不乱、不脏、不丢、不暗,一大批面临倒塌损毁的古建筑被成功抢救性保护起来。

  古村落留下了,保护开发又遇古建筑的产权难题。对此,金溪县探索出“收购、租赁、托管”相结合的方式来破解。其中,“托管”是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每家每户签约,将房子托管给村委会或者村小组;村小组整合道路、水塘、后山、祠堂、围墙、无主空地等,托管给县文博所;再由政府主导,引入社会力量,按照金溪县总体规划进行招商,托管期限为50年,而社会资金经营期限设定为40年,中间有10年过渡期可以供村民选择是否延续。

  这样的托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由政府做担保,村民与企业都能接受。据介绍,这种托管模式很受老百姓欢迎,不少村落的村民经常问询金溪县文博所:“什么时候签合同?什么时候维修老屋?”

  目前,金溪县古村落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双塘镇竹桥古村已经实现市场化运营,古建筑得到良好保护和活化利用,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带动该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13%。

  左坊镇后龚村已被打造成全国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江西红色热门景区,革命文物在田园风光和青山绿水间“活”起来;琅琚镇疏口村引入社会资金经营,古建筑在保护修复后被打造成高端民宿。

  为子孙后代留有余地,对于金溪县古村落未来的发展,高连珠有着长远的思考:“我们今天的保护,绝不是要把所有的村落都拿来开发利用,而要给子孙后代留有余地。

  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智慧与能力,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正因如此,我们仍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不能让这些古老建筑和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坍塌。”

  为此,金溪县发动一切力量,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尽可能引入资金、人才、创意,探索一条适合金溪、适合21世纪的村落保护利用之路。除了开发村落旅游,发展新兴民宿之外,目前,金溪又有两个古村落与相关单位达成了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意向。

  一个是位于金溪城郊的大坊村,金溪县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荷兰文化遗产与市场研究院达成三方合作意向,借助荷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利用为目的,引入荷兰创意,打造 “荷兰创意村”;另一个是游垫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组委会将其定为年会会址,并打造为古村落保护研学游基地。

  “金溪古村落不是摇钱树,而是金溪人的传家宝。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国城镇化理想,也是我的人居梦想。”高连珠在介绍古村落下一步发展规划时,这样勾画金溪的美好未来。

  在各界专家的出谋划策下,金溪古村保护有了更高的起点,已经从“修旧如旧”转变为“活化科用”,在空间格局、人文古迹、生活场景、民风民俗等方面做足文章,让古村落及其宝贵资源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释放光彩。

  与古村落建筑群保护相得益的是非遗的保护。金溪县一方面做好古村立档调查和口述史搜集整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报保护力度,着重培养民间文艺接班人,发挥民间文艺家及民间艺术工作者和古村落村民的主体作用,重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着力提升民间文化内涵。

  同时,金溪县领导班子通过各种努力进一步激发全县人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将民间文化产原状地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物质文化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产“活起来”,不仅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同时传承地方文化的“精、气、神、”。

  金溪还特别重视以发展旅游业带动提高经济效益,让村民的利益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他们成为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提升古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

  同时金溪县邀请“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在金溪开展“数字遗产中国行—金溪站”活动。CHCD是文化遗产领域基于学术、面向社会、整合资源、对话全球、代际传承的国际知名会议品牌。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16)定于2016年8月8—9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数字遗产中国行”作为与之相互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帮助金溪代表“传统村落”在CHCD2016国际论坛北京大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金溪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金溪加快以古村落保护开发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金溪古镇古村信息,将依托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通过网络通信、3D图文等数字化方式,予以呈现,使传统村落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中重焕生机。

  微信号aimeili5917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