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不仅是购物和美食一条街,还是曾经书坊最集中的地方。”广州浩天旧书艺术馆店主吴浩强如此说道。

近日,北京路的浩天旧书艺术馆再度热闹起来,街坊循着热闹的步行街,找到店主吴浩强,寻找旧版金庸武侠小说。而在今年年初,这家旧书店刚从文德路搬到刘家巷时,生意变得颇为冷清。

北京路的浩天旧书艺术馆最近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走访北京路,发现不仅吴浩强把旧书店搬到了北京路,博尔赫斯书店、1200不打烊书店、六月书屋等广州知名的特色小书店也在北京路安家。这些特色书店让曾经书业文化浓厚的北京路焕发新机,不仅给街坊带来各色阅读体验,同时也证明着实体书店存在的价值。

老店

五毛钱租一本武侠小说

撑起北京路“几步一书店”

今年6月,吴浩强将他的旧书店从文德路路边搬到了北京路上颇为难找的刘家巷尽头。因为这一次突然的搬迁,吴浩强说,“不少人一时找不过来,来找书的人没那么多。”

不过,最近因为金庸逝世,吴浩强的旧书艺术馆“火”了,很多人希望能买金庸整套小说作纪念,而他的浩天旧书店作为广州为数不多藏书量上万的旧书店,成为了一些书迷的寻宝地。

藏书量上万的浩天旧书艺术馆

前几天,一位学医的女生来到浩天旧书艺术馆,以80元一套的价钱买下了金庸写的《书剑恩仇录》等武侠小说。吴浩强透露,这几套金庸小说,平时标价30元也无人问津。

11月6日,记者来到吴浩强的旧书艺术馆,发现依旧有两三人尝试寻找金庸的小说。身为“80后”的广州人陈先生说,自己希望找一本金庸武侠小人书,“父母那辈没电视,靠的就是翻起来会动的武侠小人书休闲,可惜后来搬家等缘故丢了,十分想找回纪念。”

吴浩强和他的旧书店已有20多年历史。他在一次回忆中提到,当时很多书店恰恰是应着潮流向大家租借武侠与言情小说,大家习惯在书店站着看二三十页金庸、梁羽生乃至张恨水。

彼时,不少书迷愿意花五毛钱租一本武侠小说回去打发一晚上,一天里一群群人看书,“读书人之间的寒暄,可能是‘今天你站金庸站了几个钟头’,书店行业也因此有了生机。”他说,也是在和书的接触中,喜欢上了旧书的感觉。他常去广州的各个天光墟淘书寻宝,寻找最有价值的古书籍,后来开了浩天旧书店。

而在淘书的过程中,他从书的票据发现,很多旧书的来源就是在北京路上如今已经消失的书店。吴浩强很是感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北京路一直是书坊的集中地,尤其是旧书店,“如果生活在那个年头,几步一书店,对爱书的人来说很震撼。”

浩天旧书艺术馆在北京路的新址

制定老字号三十年发展计划

摇身变书籍博物馆传承历史

曾经,吴浩强从天光墟等地方淘回3万多册书籍,有明清武侠小说,也有金庸等人的著作,他的浩天旧书店也成为了广州老书店的代名词。至今吴浩强依旧主要售卖上世纪80年代的旧书籍,同时也有不少珍本。

记者了解到,颇为珍贵的港版武侠小说定价100多元1本,其他旧书约为80多元一套。吴浩强说,书店刚好达到收支平衡。

吴浩强的妻子一直在协助经营书店,她说,做旧书店不仅是简单的购书淘书,不同历史版本的旧书有几十甚至上百元的成本,还包括各种相关的开支,而且很多时候还有维护,还有铺租,有时会好几天没人光顾,但依旧会开店迎接可能到来的寻书人。

有一段时间书店经营不好,吴浩强甚至靠炒股帮补书店的运营。“我觉得古籍是传统,想把这个事情做成老字号,有媒体记者关心询问,‘一日就揾两餐(每天只能赚两顿饭的钱),真能做下去吗’?”

浩天旧书艺术馆店主吴浩强

对此,吴浩强很是自信,针对成为老字号的目标制定了书店三十年计划,并在文德路的店铺租期结束时,直接将店里上万册书搬到了北京路新址,他称这个过程为“历史的传承”。吴浩强说,“现在我要做的不是旧书店而是博物馆,书应该是越来越珍贵,历史越来越有价值。”

他说,自己的实践证明旧书是随着时间在增值的,就如同地上的宝贝。过去一大批熟客和闻名而来的书迷成为了书店收支的主要来源,“基本自己都认得哪些是熟客,哪些是生客”,而随着书的价值和自己投入的心血积累,收入开始能支撑书店的支出。

他希望让书店变身为旧书的艺术馆,展示给北京路海内外游客。“事实上也有很多朋友闻讯参观,北京路是广州文化的一个留声机,但一定得有符合时代的木质唱片,才能真的放出声音来。书业曾是北京路最辉煌的历史,所以我希望书,便是那块木质唱片。”他说。

书店重新汇集北京路

重塑阅读文化风景线

如今,在北京路开小书店的不只有吴浩强。记者漫步北京路,天河的不打烊书店把分店“搬进了”粤海仰忠汇,而在这家不打烊书店旁,还暂住着另一家失去了原场地的音乐书房——六月书屋。在附近的昌兴街则藏着一家广州鲜见的纯文学书店——博尔赫斯书店。除了小书店,像古籍书店、联合书店等知名书店也聚集在北京路,给市民带来别样书香气。

融入音乐:1200不打烊书店与六月书屋

1200不打烊书店店主刘二囍告诉记者,“1200书店一直在天河,但其实也希望走向北京路这一老城区的代表地区,因此在开分店时选择了这里。”

而对6月书屋来说,来北京路的理由更为简单。由于美术城停止对外出租,该以音乐出名的书店一时不知何置。“当时得知六月书屋搬迁,其实还有好多人给我们伸出橄榄枝,而1200是第一家。”六月书屋的店主小六解释,“我们一直想做一个好玩有趣的书店。看看两家书店相互独立地存在一个空间内,两个受众有所不同的书店会连接多少读者就挺有趣的。”

两家书店共处一室,彼此各自经营,同时也一同创造书店加音乐的独特体验。在这家不打烊书店里头,尽头处的音乐舞台,每晚九点半后,将变身为livehouse。彼时,灯光渐渐暗了一些,却依旧不妨碍阅读。舞台倏忽间竖起了数把吉他,歌手自然而然地上了台上,唱着民谣或独创歌曲,抑或由台下的朋友点歌。

“我们也将尝试融合多种音乐元素,从风格多元的高质量唱片的选购、还原唱片最佳效果的试听体验设备,再到各色音乐活动的策划,各种音乐产品的引入.....”刘二囍说,“如今书店都在多角度的发展,往各类主题靠近,增添更多文化艺术特色体验。”

关注文学:博尔赫斯书店

在北京路昌兴街角落里,还有着近四分之一世纪历史的博尔赫斯书店。店内一面沿着墙壁叠起的“书墙”,书架上还钉着文学大家姓名的金属词条,加缪(Camus)、布尔迪厄(Bourdieu)、博尔赫斯(Borges)……

博尔赫斯书店的联合创始人陈侗,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的老师。他介绍,博尔赫斯书店进书一般都“不能过于轻佻,主要是哲学、历史、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引进。”书店中的书籍则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摆放,书店“想要读者自己去书堆里探寻,去关注书籍本身。”

博尔赫斯书店

在1994年就创立的博尔赫斯书店,原址位于海珠区怡乐路,自那时起就已经聚集了一批爱好文学的读者。2010年,学而优一家门店迁离北京路昌兴街,博尔赫斯书店创始人陈侗将原店盘下,作为分店运营。再后来,因经营困难几经停业的博尔赫斯书店整体搬迁到了这里,总算是慢慢稳定下来。

从2010年起,每个月的15号夜晚,博尔赫斯书店都会举办月中朗读会,风雨不改。而在最近的一次月中朗读会上,聚集而来的文学爱好者们读起了长长的戏剧文学作品。“尽管超时了很久,但我没有喊停。直到读完终章的最后一个字,我抬头一看,大家围成一圈,依旧没有散去。”她说,在那一刻,联想到了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爱书人最后的庇护所。”

历史与潮流:古籍书店与联合书店

不只是小书店,在北京路靠近财厅位置,是始建于1957年的广州古籍书店。据介绍,书店如今已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古籍书店,挖掘抢救了大批的文物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唐代《唐人写经》、宋代的《活人事证药方》、清代名家批注的《水经注》等,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据介绍,书店的客户遍及东南亚和欧美国家以及地区。而记者发现,这里的书籍偏新,而且价格动辄上百过千。一位古籍爱好者告诉记者,“别看书新价格贵,其实是一分钱一分货,这些书以重版为主,人工成本十分之高,收藏者会注重这些。”

广州古籍书店

广州古籍书店内,读者正在翻阅重版古籍。

而在北京路与中山路交界,则存在着一家广受年轻人欢迎的书店,联合书店。这是一间楼高六层的综合性书店,在图书的内容方面以人文类别的书籍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辅以艺术和优质生活类别的图书,同时还推出了自主品牌——“广州嘢”等传统文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街坊喜欢书店的漫画,还可以坐下来看,而书店还设置了文化沙龙空间,不时有活动分享,每年书店艺术文化活动年均近百场次。

对话

书迷:

逛书店有种满载而归的感觉

不少市民对特色小书店有别样的感觉。经常在下班后就近到联合书店看漫画的涂小姐说,在她看来,书店不仅是买书的地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涂小姐说,好的书店是有互动体验的书店。

也有书迷会特意翻阅专门记录广州特色书店的书籍,金颖就是其中一个,她说自己去过的不少小书店,已经因为租金或各种原因被改作他用。她觉得很是可惜,“其实这些书店很好玩,带来很不一样的感觉。”

市民罗先生说,相比在网上随便输入一行字就可以购书,更喜欢在不同的书堆中找到自己的“心水”,有时还能有额外的收获,入手原本不打算买的书。逛书店有种满载而归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更文艺和年轻。不过,他也疑惑,广州的一部分特色书店给人“网红”的感觉,有时是书店,有时是咖啡店,两者根本分不清楚,一开始觉得新鲜、酷,不过见多了,就会发现其实喝茶的多过看书的人。

博尔赫斯书店内的读者

书店店主:

“为什么书店不赚大钱,我们却要做下去”

采访中,虽然不少书店店主说,小书店已经度过了一轮困难时期,“活下来的书店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过,记者发现,很多小书店由于是个体运营,因此很难获得书店相关补贴,不少小书店透露,自己在运营中其实开始尝试“变得不那么小众”,接纳更多消费者。

在北京路的这些小书店,大多书店店主将书店视作了自己的生活爱好而非工作,同时保留了自己书店的个性。“我们这里不会打造咖啡店、文创店,而是旧书的艺术馆。”吴浩强透露,自己在文德路时刚好收支平衡,刚刚搬到这里时,因为大家不知道地址,所以还是自己补贴自己,但相信之后又会有更多人知道,一直做下去。

博尔赫斯书店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考虑过盈利,书店辗转漂泊十余处店址,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几度停业,陈侗依旧坚持博尔赫斯书店只是一处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独立空间。

博尔赫斯书店和六月书屋均不允许顾客店内拍照,小六说,还是希望保持书店安静的读书和购书环境,而不是一个打卡的地方。

而无论是吴浩强还是小六,都对书店店主们不约而同聚集到北京路感到惊喜,既有音乐,也有文学,更有古书,就像历史在传承一样。“只要开书店,从一开始就知道赚不了大钱了,但就是希望能通过书店变得有趣好玩些。”小六说。

谈及与其他书店之间的竞争,刘二囍告诉记者,书店理论上存在竞争关系,但其实广州对书店的需求挺大,现在的书店还没达到竞争的体量,相反,每个书店都在活出自己的样子,往不同的角度发展,恰恰是给这个城市增添许多活力。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苏赞、吴阳煜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苏韵桦、庄小龙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陈雅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