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讲一讲宋美龄,民国第一夫人,集美貌、权力、财富、荣誉于一身,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有极强的外交能力。抗日期间,宋美龄在美国从事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为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最著名的就是1943年2月,在美国国会的那次演讲。

她的演讲词中有一句话,让人肃然起敬。当她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在场的全体议员起立,掌声长达4分钟之久。她说的是,“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第二天在美国举办了记者招待会,罗斯福夫妇分坐在宋美龄的两边,记者的问题也很犀利很尖锐,但是宋美龄都应对自如,有的时候还非常巧妙地把问题转给了罗斯福,这样的话呢,就把头一天演讲想要达成的目的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宋美龄身上呢,既有中国女性的古典美,同时又兼具西方人的优雅大方。丘吉尔曾经对罗斯福说,“宋美龄是我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蒋介石评价自己的夫人是这么说的,“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那么宋美龄的这一切是怎么修炼成的呢?

宋美龄家,兄弟姐妹一共6个人,三男三女。女孩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个男孩是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先说这三兄弟,在民国的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上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三姐妹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可能你会感慨,你看人家嫁得真好,但是事实上并不单单是她们嫁得好,而是因为她们自身优秀。那么这六个孩子到底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教育?他们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以前就有人猜测过,说宋氏三姐妹妹那一定是生在名门望族,说人家从小洗澡都是用牛奶,所以才出落得皮肤白皙,容貌姣好。

但是,这真的是无稽之谈。咱们先来看看宋美龄的爸爸宋耀如。宋耀如出生在海南文昌,爸爸是个商人,热衷于公益事业。由于经办赈灾事务,家里的这个钱呢就被他花得差不多了。中年的时候又得了久治不愈的一个慢性病,所以日子就日渐窘迫。宋耀如的妈妈有知识有文化,从小呢教给他一些国学呀书法呀这些东西,但是8岁的时候妈妈也病倒了。在宋耀如的记忆当中,妈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漂亮,有文化,勤俭持家,所以在后来他经常就给他自己的孩子讲起,奶奶的事儿。他说,“你们的奶奶身负重荷,依然高雅高贵,她饱经折磨,依然端庄美丽。我见过许多描绘崇高女性的画像,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画出她那种崇高的神韵。”可见宋耀如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不仅是爱,还有敬重,这对他日后找寻自己的伴侣,以及教育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女儿,有了一个方向。

宋耀如其实并不姓宋,他姓韩,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宋耀如12岁的时候,他有一个远房亲戚,叫舅舅吧,是他婶子的弟弟。这个人呢是在美国经营丝茶号,就是做丝绸和茶叶生意。这个丝茶号在美国生意做得还挺好,口碑也挺好。但是这个舅舅没孩子,他就回国想领养一个儿子,他的目标呢是宋耀如的哥哥。这个舅舅回来之后啊,在一起聊天嘛,就讲了很多美国的趣闻,宋耀如就特别感兴趣,对美国充满了向往,他就想跟着这个舅舅走。恰巧这个时候呢,宋耀如参与打了一场架,一帮外国水手从洋人的船上到文昌,寻欢作乐,胡作非为,文昌人就急了,鸣锣罢市,说我们得跟他们干,跟他们打,于是就发生了一场械斗。12岁的宋耀如也参与其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在混战当中呢,他的肩膀就被射进了一支竹箭,他就让旁边的这个远房舅舅,说你给我拔出去。拔出去之后,做了一个简单的包扎,就又冲了上去,这一幕呢就给这个远房舅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哎,他觉得这个小孩不错,勇敢。于是他就决定,好那就换人吧,就把宋耀如带到了美国。

到了美国之后呢,宋耀如就决定不想继承舅舅的家业了,因为他不想过这种很安逸的生活,他想要读书,上大学,于是宋耀如就悄悄地离开了这个舅舅的家,先是当了水兵,后来进入到圣三一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杜克大学,去读预科。之后在18岁的时候,进入田纳西州神学院就读。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23岁的时候,宋耀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以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上海。

咱们再来看看宋美龄的妈妈,她叫倪桂珍。倪桂珍出身于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祖上也是书香世家,从四岁就开始跟着先生学写字,8岁念小学,14岁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上海培文女校。她的妈妈学识深厚,尤其擅长数学,而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倪桂珍的爸爸是牧师,所以倪桂珍也是基督教徒。

宋耀如和倪桂珍是怎么认识的呢?有几个牧师和教徒相约在培文女校用餐,这当中呢就包括宋耀如,他们到了培文女校之后,哎,突然飘过来一阵非常美妙的钢琴的声音,宋耀如就很有兴趣,他就寻着这个声音啊找了过去,就发现教室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端庄的女子在弹琴。宋耀如除了被这个女子的琴声和容貌所吸引,同时他还注意到了一点,就是这个女子的一双天足。那个时候女人是缠小脚的,但是这个女子没有,宋耀如就觉得有意思。因为宋耀如在美国他不仅获取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同时他还开阔了眼界。他的观念和当时很多中国人是不一样的,是很开明的,所以他就越发对这个女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经人介绍,他们很快就相识相爱了。

有一段时间呀,宋耀如经常被刁难,刁难他的人是美国监理会中国布道区的教长。这个宋耀如就不停地被他分配到那些特别偏远,特别艰苦的地方去传教。这个时候倪桂珍就提出来,说咱们订婚,她为什么要订婚呢?她说,“我遵从上帝的启示,上帝指引我来到查理身边,我要辅佐他、支持他,为他的事业献出我的一切。”甚至倪桂珍为了丈夫的事业,背弃了自己原来信的这个伦敦教派,转入了宋耀如所属的美国监理会。

倪桂珍和宋耀如都是基督教徒,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去接近那些穷人。他们用自己的钱筹建了一个教会学校、一个儿童乐园和一个医药所。虽然宋耀如的收入还可以,但是因为他们经常做这样的公益的事情,所以自己用于家庭支出的那笔钱就不是很富裕。但是倪桂珍她会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尽量让丈夫和孩子们的日子过得还舒适。另外,宋耀如从美国回来之后,他特别认可林肯的一些自由民主的思想,所以他们还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倪桂珍和宋耀如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彼此尊重。

除了贤妻,倪桂珍还是良母,她生了6个子女,对这6个孩子她都非常爱,呵护有加。但是同时对他们的要求又非常的严格。倪桂珍呢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她有文化,是一位知识女性,但是同时呢她恪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一些礼仪规范的要求。比如她要求自己的女儿一定要端庄得体,不能做有失体统的事。我们从照片上也能发现,宋氏三姐妹结婚以后,头发都是挽着,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发髻,这个呢也是遵从母训的做法。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这个理论在倪桂珍这不好用。她跟丈夫说,“女子和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所以他们夫妇共同商量决定,让6个子女全部到美国去接受教育。

我们常说妈妈是家里的风水,倪桂珍堪称是中国早期新式妇女的样板,相夫教子,支持丈夫的事业,秉承男女平等的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不知不觉中她其实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尤其是女儿们的榜样。后来宋氏三姐妹婚后呢,都积极支持并辅佐丈夫成就事业,就和她们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倪桂珍又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男女平等,对慈善事业非常关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了宋氏三姐妹。日后虽然性格不一样,政治立场不同,但是宋氏三姐妹都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并且程度不同地从事慈善事业,这些呢和她们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宋耀如夫妇不仅言传身教,他们家还有一些独特的教育方式,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其实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父母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他们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宋耀如后来就脱离了美国监理会,开始经商,生意做得还不错,赚到了钱,他就在上海虹口靠近乡下的地方买了一块地,在那建了一所房子,中西合璧的房子。这个房子的前面呢是一条河,一河上架着一座小桥,他就用这个石头啊垒了一个院墙,院墙也不高,院墙外头是大片绿色的田野,孩子们就经常跑到院外,到农民的庄稼地田野里去玩耍。

自己家的后院呢他也开垦出来了,种菜。种菜这个事啊不只是宋耀如夫妇干,孩子们都要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孩子们亲近了自然,而且呢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从把一颗种子埋到土壤里,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整个过程都参与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充分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咱们中国的家庭啊一般是严父慈母,但是在宋美龄他们家是严母慈父,宋耀如呢其实心中有一个宏大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出现像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人物,他报着这样的心愿来培养儿女,他说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地培养子女,我要敢于为天下先。虽然他们夫妇的教育方式有一些不同,但是呢也是互相尊重,默契配合。

在这个家庭里他们夫妇对孩子有一些特殊的训练,比如说双语,中文和英文。宋耀如从美国买回大量的英文儿童读物,夫妇俩就给孩子们看这些书,宋耀如经常是用英文给他们讲故事。因为他认为未来中国的领袖一定要学贯中西,同时他们也注重国学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他们家有一面家庭作品展示墙,就是孩子们的书法呀绘画呀,还有中英文的这个作文呐,都在展示墙上贴着。有客人来的时候呢,可能大家就会很感兴趣,“啊,这谁画的呀,真好,这谁写的呀,唉呦这个作文有意思”,每到这个时候呢,宋耀如就会把孩子们叫出来说,“来,你们给叔叔阿姨讲一下,这是谁画的呀?这是谁写的呀?”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其实就是树立了孩子们的这个自信心,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自豪感和荣誉感。

而且有的时候呢孩子们还会阐述这个作文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家还自创了一份家庭英文报,这份报纸是从他们的大女儿宋霭龄9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的。开始的时候呢是父亲宋耀如来打字,因为这份报纸是打印的,很正规,内容呢都是出自孩子们自己,一点一点打字这个事呢孩子们也接手过去了,不用父亲了。这份报纸一直持续到他们最小的两个儿子到中学才结束。另外他们家还经常搞家庭演讲会,在大女儿宋霭龄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这个小型的家庭演讲会就开始了。在大姐的影响下,弟弟妹妹们分别开始试着做演讲。一次又一次的这样的家庭演讲训练,就让孩子们熟悉了演讲的技能。宋氏三姐妹还有宋子文,他们的演讲口才都堪称一流,这和当时的家庭训练不无关系。另外为了避免把孩子们培养成笼中的金丝雀,宋耀如呢还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经常带着他们去长跑,还有这个野外徒步,忍饥挨饿等等,用这些方式训练年幼的儿女,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据说,宋耀如在美国上学的时候,那些外国同学就想捉弄他,在万圣节的时候,弄一些鬼怪的灯笼挂在这个寝室里,想让他出丑。但是宋耀如回去一看,几拳咣咣咣,就把那个鬼怪灯笼打得粉碎。这外国同学一看,哇,厉害,转而开始敬重他。

其实作为父亲的宋耀如,在很多方面都给儿女做了榜样,不用害怕心中想像出来的那个神呐鬼呀,一些困难呢也先不要去假设,先去做。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在中西女塾读书,这个中西女塾就是现在上海的女子第三中学,中西女塾有两栋大楼,中间呢有一个走廊连着,但是这个走廊没有灯,5岁的宋美龄每次都自己走过去,从来不像其他女孩害怕,她坦然自若。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宋美龄呢是借住在一位朋友家,有一天呢她就出去了,等回来的时候朋友问她说你干嘛去了?她说,“我去邮局啊取一个邮件”,说你怎么去的呀?“骑自行车”,那个朋友说,“你不是不会骑车吗”?她说,“对呀,可是我现在会了呀”。

我们以前介绍过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的三大原理,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在当时陶行知这套理论并没有问世,但是宋耀如自己摸索的这套家庭教育模式,清晰地再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宋氏三姐妹当中,宋美龄是最小的那个妹妹,她呢是9岁就被送去了美国,当时是和二姐一起去的。她在美国待了10年,也是6个孩子当中在美国待得最久的一个。经过10年的学习和历练,她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练就了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稍微带一点美国南方口音,比起两个姐姐,她更熟悉美国的习惯和方言,像一些谚语啊,典故啊,都能很好的掌握。

宋美龄通晓七国语言,钢琴和小提琴的水平也都很高,喜欢游泳打网球,在生活上观念上,她其实比两个姐姐更加西化,崇尚自由,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同时,由于她出去得早,9岁就走了,所以爸爸宋耀如就觉得,她的这个中文功底肯定不够,一定要补。另外就是,她在美国待得时间比较长,对中国的国情了解的不够。所以呢在她回来之后,宋耀如就给她做了如下安排,首先是学习汉语,另外就是参加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去大学任教。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宋美龄很快就从一个香蕉人变成了通晓中西方文学、历史、哲学,了解中美社会情况的一个人,达到了父亲所期望的,未来中国领袖一定要学贯中西的要求。

最后我们一起来听一下,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关于中国抗战的演讲片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