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熔炉》,内心产生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感知。这部电影不论是从剧情来看还是从整体的色调来看充满这着绝望、压抑、悲伤。这部电影在开场时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站在火车轨道上,等火车碾过,然后就结束了生命,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悬念。镜头一转,一个美术老师即将到一所聋哑学校任教。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几个小孩身上满身淤青,性格古怪。

随着老师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小孩竟然被校长和老师性侵。老师与人权保护机构的女主一起带着孩子们,运用法律手段替孩子们找回公道。但是,校长势力过于强大,律师、检察官、教会,甚至连原告方的律师都是校长的人。性侵孩子们的校长与另外两名老师只是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还缓期一年执行。最终没有使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其次,男主角情绪的爆发点定于他拿着母亲让他送给校长的花来到校长室门口的时候。

这里遵从逻辑性剪辑,从里面听到了朴宝贤殴打民秀的声音,在他拎着民秀走出去时,和门口的男主角擦肩而过。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这里的场面调度男主角是静止不动的,配乐也趋于平缓,而面无表情之下,是一段花盆泥土掉落于地面的特写镜头,表现了男主角内心的巨大波动。快门速度随着花盆缓缓倾斜而变慢,男主角用它砸向了朴宝贤的头,随着我们明白开头的小男孩,民秀的弟弟卧轨的原因—朴宝贤的猥亵,这起事件被电视台披露到了全国。

再者,当妍斗被救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被害经历到主人公们的奋起反击,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却遭遇推脱、踢皮球,求助无门。那一扇停放在警察局门口和检察院门口的车上的玻璃,是如此的晶莹剔透、干净却又不堪一击。当玻璃被击碎时,追求正义的人的心也被现实与无奈反复蹂躏,破碎的不仅是玻璃,也有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对正义的期盼。

当被害者家属面对巨额的赔偿金选择私了时,我们或许会悲愤,或许会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力。当社会底层人群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时,他们在求生的边缘苦苦挣扎,我们岂敢奢求他们舍弃这来之不易的物质保障而追求所谓的空中楼阁的正义呢?大家同为人,一辈子都是几十年的光阴,并无贵贱高低,不论是钱,权也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他们凭什么看不起别的生命?

事件已经发生,作恶者行为无论多么令人发指,我们也无法再重来一次,在看到了官员之间相护,连自己方律师,甚至法官都被收买的情况下,男主是崩溃的,当时可能就觉得不会再相信了。我们再也不会相信了。影片的末尾用了大量篇幅演姜仁浩在警方的镇压水炮下的情景。在“浓雾”的体系中,个人虽然显得弱小,但是可以坚持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另外,我想说说片名( ???)应该翻译为“ 坩埚”,对于文科生可能对坩埚不是很熟悉,但是这部片子的名字无论是英文名( The Crucible )还是有对韩语的直译都应该是“坩埚”。坩埚代表这个社会,或者片中说的一路奋战的世界,它一直在烤着我们,它“烤”着聋哑儿童,他烤着社会的司法体系,但是不管坩埚下的火有多么高的高温,坩埚就是那么顽固,它始终不破不化,从而导致了电影的不完美的、悲剧性遗憾性、无可奈何的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