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令钟会没有料到的是邓艾和诸葛绪都失守,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拖住姜维,更别谈消灭蜀军主力了。当时姜维所带蜀军主力为五万人左右,所以邓艾此行未必能够成功,因此才有了中路军的安排。

在世人眼中,蜀汉的姜维一直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殚精竭虑,劳累致死。姜维则更甚,一生十一次北伐,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北伐未竟誓不还。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然而,后人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诸葛亮不但得到蜀地百姓的世代称颂,连敌对的魏国也有许多人对诸葛亮赞赏有加,甚至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曾经发出如此感慨:若能得诸葛亮作为辅臣,天下何愁不一统。

相比而言,姜维受到的评价则更低。东晋官员孙胜曾如此评价姜维:姜维作为魏国人,却投奔了蜀国,不忠。母亲给他写信劝其回来,他却拒绝回家,不孝。带领蜀汉士兵攻击母国,不义。蜀汉战败后不自尽,不节。对外不能抵御外辱,对内招致敌人攻击,不智不勇,一句话,姜维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孙胜说的其实不无道理,尤其是他提出的两点:第一、姜维叛逃魏国,投奔蜀国。第二点,蜀汉战败,姜维举众投降。两次危机处理中,姜维表现的毫无气节可言。既然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对他评价这么高呢?

要想理清楚这里面的原因,需要翻阅史料,找出姜维当时所处的环境,然后抽丝剥茧,还原真相。姜维到底是个什么人?需要用事实说话。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是天水郡人,天水郡和永安郡、陇西郡都地处西凉,在东汉后期长时间陷于战乱之中,因此当地的人民风彪悍,有武风。

姜维之父姜囧曾是天水功曹,参与了抗击马超、韩遂叛乱的战事。受其父影响,姜维好兵事,善养死士,长于戎旅。

父亲战死后,天水太守马遵封姜维为天水参军,参与军事。当时姜维的同僚有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和功曹梁绪,姜维虽然有大志,但是由于官职低微,因此只能做一些巡防的小事。

公元228年,经过三年精心准备,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上伐魏。此次伐魏,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是佯攻,一路是正攻,目的只有一个,出其不意的夺取陇西之地,断了雍凉之间的联系。

诸葛亮令赵云和邓芝以少量兵力经斜谷,进攻郿县,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率领蜀军近十万人长途跋涉,直扑祁山,趋近陇右。

当时雍州刺史郭淮下地方巡查,天水郡太守马遵带着姜维及其他官吏随同,一干人正向洛门边走边巡查。这时得到战报,诸葛亮寇祁山,入侵凉州。郭淮大惊,他对马遵说:诸葛亮来着不善,我去上邽固守。

马遵考虑到天水郡治所冀县地处陇右偏远地带,而且兵力稀少,无法抵御,所以他决定随郭淮一起去上邽坚守。马遵没有通知姜维等人,而是偷偷的趁着夜色逃到了上邽。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姜维发觉后,和众人一起追到了上邽,这时城门已闭,姜维劝谏道:您不回去,郡中无主,如何抗敌?马遵这时已经怀疑姜维的忠心,骂了一句:你们这些人,同叛贼是一伙的。

无奈,姜维随同其他官吏返回冀县。冀县的其他大小官吏早就投降了诸葛亮,他们见姜维返回,于是带他去见诸葛亮,诸葛亮见到姜维很高兴,命他随从军事,参与机要。

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维叛魏归蜀完全是迫不得已。如果马遵听从姜维劝告,早早的回冀县防守,那么天水郡不至于早早的就落入诸葛亮之手,姜维也不会被迫无奈的投降敌军。主上畏战惧敌,你让下属如何发挥才能?

再看姜维的第二次投敌之举,公元263年,司马昭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偷袭蜀国。

当时,魏军兵分三路,西路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统领,人数为三万人,目的是经狄道进犯沓中,打败屯兵于那里的蜀军主力。当时姜维所带蜀军主力为五万人左右,所以邓艾此行未必能够成功,因此才有了中路军的安排。

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统领,人数也为三万人,目的为经武都直趋阴平桥头,在那里堵住姜维的退路。这两路的安排目的很明确,最低目标是拖住姜维,使姜维滞留在汉中之外。最高目标是就地消灭姜维,断了汉中的援军。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东路军是魏军主力,人数是十万人,由平蜀大将军钟会统领直扑汉中。当时的汉中因为姜维的原因,放弃了魏延和王平时期的实兵诸围防守策略,改为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这样就直接造成了钟会大军进军栈道时没有遇到丝毫抵抗,魏军十万大军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抵达汉中境内。

不过,令钟会没有料到的是邓艾和诸葛绪都失守,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拖住姜维,更别谈消灭蜀军主力了。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快速甩脱邓艾和诸葛绪,来到了汉中和川蜀的最后一道屏障,剑门关。

姜维据守剑门关,钟会会同诸葛绪的三万大军,率领着近十三万魏军攻关,攻击了近一个月时间寸土未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钟会开始考虑撤军。

这时,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破蜀的构想,他认为可以率领一支奇兵偷渡七百里阴山,然后直趋江油,下涪县,破绵竹,然后包围成都。钟会虽然认为此计甚险,但是还是勉强同意了,并且派将军田章协同作战。

邓艾为了偷渡阴平成功,他身先士卒,在遭遇摩天岭绝境时亲自身裹草毡,第一个滚下山去。在他的感召下,魏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顾性命,硬是在杳无人烟的七百里阴山中趟出了一条道路。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偷渡阴平成功后,江油守将马邈举城投降。邓艾没有敢于停留,率军快速南下拿下了涪县,然后进逼绵竹。在绵竹,邓艾两次戮战蜀汉卫国大将军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

在邓艾强势兵力的威逼下,蜀汉国主刘禅惊慌失措,听从大儒谯周的劝告,出城投降。至此,蜀汉灭亡。刘禅投降时,姜维尚在剑门关防守,听到消息,气的拔剑砍石。

姜维并没有立即投降,而是率领部众东逃到了巴东郡。姜维撤走后,钟会得以通过剑门关。钟会率领部下胡烈、田续、庞会追击姜维,姜维跑到广汉郡郪县时收到刘禅的诏书,让姜维就地缴械投降。姜维无路可走,于是抛弃兵器,率众投降了钟会。

如果历史到此停止,那么姜维也算的上是一个佞臣,为什么呢?国破家亡之时,最讲究气节。比如当时曹操攻破吕布,张辽就破口大骂,誓死不降,这就是气节。而姜维软绵绵的接受诏令,就地投降,没有一丝忠臣的气节,这一点着实令人可疑。但是,当时所有的人都误会姜维了。姜维作为诸葛亮的衣钵传人,他是不会轻易投降的,这也是后人为什么对他赞赏有加的原因。后面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姜维投降后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什么事呢?姜维和钟会竟然关系迅速打的火热,简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钟会令姜维随从左右,但凡军中大小适宜,都要咨询姜维。那么姜维为什么这么快就叛变了呢?许多人不明白原因,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差点埋没真相。

邓艾破蜀后,在没有禀报洛阳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分封蜀地大臣。司马昭派人询问,邓艾回答道:将在外,有专断之权。我只有一颗忠心而已,不怕别人诬陷

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于是以此为机会,删改邓艾和司马昭的书信,造成司马昭下令囚禁了邓艾。而钟会也惧怕司马昭鸟尽弓藏,准备在成都发动叛乱。

这一切都被姜维看在眼里,他积极帮助钟会准备谋反事宜。谁知道,司马昭更加狡猾,他洞悉了钟会的行为,派贾充治兵汉中,自己亲率十万大军镇守长安,以防钟会叛乱。

诸葛亮弟子姜维,两次苟且偷生,保全性命,为什么名声还这么好?

钟会看到事情败露,于是决定提前发动叛乱。但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又听从姜维劝告,要诛杀所有魏军将领,造成魏军内部发生争斗,最后钟会和姜维都死于乱战之中。

姜维死后,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但没有忠心,还恬不知耻的和钟会同流合污,简直是蜀汉最大的奸臣。因此,许多人都对他评价很低。

直到82年之后,东晋恒温又一次破蜀,他的一位参军常璩在成都国史馆找到一封密信,密信是姜维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投降其实是假投降,他只是为了接近钟会。通过挑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继而鼓动钟会造反,然后找机会趁机刺杀钟会,取而代之,恢复蜀汉。只可惜,姜维的计谋没有成功就被杀了,而这个秘密也一直不被世人所知道,直到这封信的出现。后来这封信的内容被记载于《华阳国志》中。

姜维,两次投敌叛国。粗看行为不堪,其实其中都有不得已的原因。而他一生立志北伐,至死不渝,完全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嘱托。现在的世人怀念他,也是对诸葛亮莫大的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