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道

  清

  在临海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的达官显贵,其中不乏在朝廷占据显赫位置的人物。但若问最位高权重的是谁?随便拉住一个临海人来问,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谢道清”。

  谢

  道

  清

  生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卒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临海人,南宋宰相谢深甫孙女,其父谢渠伯为谢深甫次子,官至朝奉大夫通判澧州。谢道清17岁入宫,封为通义郡夫人,19岁即册立为皇后,至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

  谢道清17岁前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谢道清从小就有一只眼睛患角膜云翳,皮肤黝黑,实在貌不出众。虽然李白曾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如果没能生得一副好容貌,恐怕连“事”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姿色平平的谢道清为什么能被选入后宫呢?这就有赖于她的祖父谢深甫。

  庆元六年(1200),宁宗的第一位皇后韩氏去世,当时贵妃杨氏和美人曹氏都有望封后,在这场“皇后争夺战”中,谢深甫选择了扶持杨贵妃。嘉泰二年(1202),杨贵妃占得先机,顺利被册封为皇后,也因此杨氏对谢深甫一直心怀感激。《宋史列传第二后妃下》记载,理宗即位后,议论选皇后事宜,已升为太后的杨氏命令一定要在谢氏族中选取。当时谢家女辈中只有谢道清还待字闺中未嫁,而父亲谢渠伯已过世,家中由兄弟掌事。她的兄弟就想把她送入宫中,但伯父谢攑伯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即使是奉招入宫,也是需要花费许多银两来筹备嫁妆的,但以谢道清的资质,恐怕熬到头也不过是熬成个老宫婢,何苦去做这等又耗钱财又误青春的事呢?莫衷一是之下,要不要送谢道清入宫成了族中难题。恰当下正值元宵节,有喜鹊不知从何处飞来,落在了谢家的灯山上筑巢。众人喜出望外,都认为这是谢道清能当选后妃的吉兆,于是坚持要送她入宫。谢攑伯见无力阻拦,只好无奈同意。然而在去临安府(今杭州)的路上,谢道清无端得了皮疹病,到今新昌境内时,竟全身发疮,皮肤开始溃烂,送行众人心下都觉得此行无望了,谁知到了嵊县,谢道清长的疮开始痊愈,并且因祸得福,落痂时以前的老皮也一并脱落了,露出了细嫩白皙的新皮。如今民间有一种闲谈,说新昌和嵊县的地名就是因谢道清这段传奇经历而来,“昌”与“疮”在吴语里发音相同,意为到了此处发的新疮,“嵊”与“剩”亦谐音,意为剩下的都是莹白的皮肤。这种说法虽然欠缺史料佐证,但能流传开来,也可以看作是对谢道清的一种关注。都说一白遮百丑,谢道清改头换面,俨然亭亭天香,随行家人喜出望外,又找大夫治好了她的眼翳,一段进京之路,就这样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关于谢道清的蜕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传说,与临海城内的“洗菜桥”有关。洗菜桥位于崇和门广场东面,是一条宽不过二三米的小巷,当年此处原是一条自东而西的小溪。如今的洗菜桥虽然商铺林立,但若是有心走去,石条深沉,仿佛仍能看到谢道清浣溪的倩影。父亲谢渠伯过世以后,家道中落,谢道清不得不走出深闺,亲自操持家务,她常到溪边洗菜洗衣,“洗菜桥”之名就是因此而起。据传,谢道清每次在水里看到自己的倒影,都是一副凤冠霞帔、光彩艳丽的模样,连她自己都惊讶不已。但是凤冠霞帔还没出现,谢道清身上却长了皮肤疮,为了不让人看见,洗菜时她就将衣袖拢起掩盖住疮。当时正值理宗继位不久,要选秀充实后宫,负责选秀的官员路过溪边,看到一位美貌女子洗菜不挽袖,任由溪水浸湿袖口,觉得奇怪,就问她缘由。谢道清十分机敏,随口答道:“真龙不露爪!”官员大惊,一个普通少女如此言语不凡,绝非池中之物,就选中她进京候选。神奇的是,谢道清上京的轿子刚过天台,原本憔悴的面貌就变得容光焕发,等到了嵊县,久治不愈的疮疤竟都脱落了,皮肤变得白皙光滑,到了临安,谢道清已经变成一位国色天姿的美人。

  不管哪个版本,谢道清在她入宫前都经历了一场美好的变化,但宫中佳丽三千,貌美体端者不计其数,谢道清未必能够脱颖而出。其他人暂且不表,单是谢道清的邻乡、一同入选的贾小姐就比她更胜一筹。这位贾小姐,就是贾涉的女儿、南宋四大奸相之一贾似道的同胞姐姐。贾小姐深受理宗喜爱,入宫后封为文安郡夫人,谢道清凭着杨太后的庇荫也顺利入选,封为通义郡夫人。二人的位份虽然相同,但处境却大为不同。理宗专宠贾小姐,想要立她为皇后,对谢道清却是淡淡的。好在杨太后很喜爱谢道清,认为她端重有福,适合为中宫典范。朝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贾)皇后邪!”理宗无奈,只好立谢道清为皇后,贾小姐最终升为贵妃。

  谢道清虽然贵为皇后,但理宗专宠贾贵妃一人,她的地位仍然比不过贾贵妃。贾贵妃死后,理宗又宠幸阎贵妃。然而谢道清从不计较理宗的恩情给谁多给谁少,她既不争风吃醋,也不勾心斗角,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杨太后很器重她。而理宗十分敬畏杨太后,加之谢道清确实德行兼备,因此理宗虽然不爱她,倒也对她敬重有加。

  谢道清不仅没得到理宗的宠爱,生活在兵戈抢攘的南宋末年,连皇后也当得不轻松。开庆元年(1259),铁蹄铮铮的蒙古元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沿着长江直下,一举消灭南宋之势。朝廷上下一片惶恐,理宗的贴身内侍董宋臣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宁海军(今福建四明),以避元军锋芒。当时朝中许多大臣为保身家性命,纷纷附和迁都的提议。只有谢道清坚决反对,她对理宗说,这个时候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几经劝阻,理宗才放弃了迁都的打算。

  5年后,理宗病逝,25岁的度宗继承了皇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悲哀的是,这位在娘胎里曾遭受毒害而导致弱智的度宗,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昏庸荒淫,每日流连后宫,将朝政大权统统委托给贾似道打理,臭名昭著的贾似道专横跋扈,误国殃民,将南宋苟存于江南的锦绣江山置于暗无天日之中。

  说起这个贾似道,留给后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爱玩蟋蟀,所以又有个“蟋蟀宰相”的称号,他还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贾似道仗着权势,将朝中正直的大臣都赶走,却把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门客处理,自己则每日在园中享乐淫戏,当时有讽句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

  已是皇太后的谢道清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对贾似道等奸臣无能为力。直到咸淳十年(1274),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四岁的恭帝登基,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因恭帝年幼,由谢道清垂帘听政,朝政才稍有转机,但军权仍掌握在贾似道手中。当时元军攻占了襄阳和鄂州,占据了中国北半部地区,且已渡过长江向临安逼近,南宋江山危在旦夕。谢道清命贾似道率领大军13万迎敌。实际上贾似道根本没有军事才能,他打压武官,在以往的战事中常常以私下议和或瞒报了事,事后却夸大其词,吹嘘战功。丁家州(今安徽芜湖)一战,他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部下抛弃了军队逃走。结果是南宋军队被元军击溃惨败,军士伤亡不计其数,元军乘势长驱东下。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荡,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出于种种考虑,谢道清并没有斩杀贾似道,只是将他免职流放。然而天道有轮回,在押解的路上,贾似道被仇家郑虎臣在木棉庵所杀。

  丁家州兵败后,南宋已经没有招架之力,眼看枯槁将倾,临安府那些醉生梦死的官商士绅们纷纷出逃。谢道清束手无策,只好通令全国来“勤王”,称“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这篇恩威并施的榜文,虽然寥寥百余字,却透露出无限的绝望,谢道清当时的悲愤可想而知。然而,维持了300多年的宋朝大势已去,灭亡已不可逆转。

  德祐元年(1275)十月,谢道清派文天祥到平江府任知府,当时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攻常州。文天祥明知寡不敌众,仍派了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等人援助常州,结局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战死沙场。随后元兵长驱直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谢道清眼看朝廷危若累卵,她即使有心想要力挽狂澜,也已经无力回天,就派陆秀夫等前去议和,但被元军拒绝。陈宜中等人建议迁都,谢道清原本不同意,后出于无奈又同意了。谁知即将启行时,陈宜中却不见人影,谢道清一怒之下决定死守临安,不再迁都。

  德祐二年(1276)正月,大将伯颜率领元兵攻破了潭州,整个湖南几乎全被元军控制,时任右丞相的文天祥入元营谈判不成反被扣留。谢道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命陈宜中出任议和特使,到元军中谈判,想法救回文天祥,并特地嘱咐他见到伯颜时用臣礼,陈宜中不愿意,谢道清情急之下失声大哭,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事到如今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呢。可恶的是,得知元军已挺进到皋亭山,这个陈宜中半路又逃跑了,这一次,连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纷纷逃走。没多久,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了左丞相吴坚等人,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二月初,临安投降,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初,忽必烈下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恭帝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了前往大都的路程。谢道清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赵宋王朝结束了它延续300多年的政权。

  到达大都后,谢道清被元朝降封为寿春郡夫人,7年后亡故。而年幼的恭帝赵顕则被封为瀛国公,并在少年时被遣至西藏出家,后成为藏传佛教高僧,其母全皇后也被迫出家为尼。关于谢道清向元军投降,后人有诸多非议,卫道士认为她丧权辱国,葬送了汉人江山。这与宋朝时推崇程朱理学有莫大的关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道德口号之下,投降成了奇耻大辱、罪无可恕。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谢道清的投降是以一人背负骂名来拯救黎民苍生。研究过元史的人都知道,元军暴虐成性,稍遇抵抗就大肆屠城,据不完全统计,在元军征战过程中,被全城屠灭的大城市就不下50座。譬如嘉定八年(1215),成吉思汗攻破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大屠杀,百万人惨遭劫难;绍定四年(1231),拖雷引兵攻陷四川,大肆屠杀成都百姓,千年古城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惊达140万!当时,投不投降都已不能阻止元军攻占临安,假如顽抗到底,城中百姓必然难逃一死。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是谢道清为保护宋朝子民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将一个王朝倾覆的责任推到一个人身上,未免溢恶过甚。何况,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抗击元军,都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并且,早在文天祥被拘,临安即将不保之时,谢道清就已经让江万载、陆秀夫等少数几个忠臣旧部带着赵昰、赵昺等皇室诸人暗暗出城,分路出逃,以期望不论哪一支存活下来,还能将赵氏一脉得以延续。可惜的是,出逃中仓促登基的端宗赵昰,一路被元军将领刘深追杀,在广州湾一带遭遇台风,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端宗被海浪卷走,眼看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的大臣被海浪吞没,端宗伤心惊吓交加,一病不起,不到11岁就去世了。而赵昰的弟弟,也就是宋末帝赵昺,则死得更加惨烈。赵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冈州拥立赵昺为帝,后退至崖山。此后即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崖山之战”,宋军残部兵败如山倒,陆秀夫将赵昺和国玺绑在身上,君臣二人投海身亡,随行的一众大臣及家眷等人也都投海自尽,不少南宋子民也深感亡国之痛而投海殉国。据传,数日后,海面上浮起尸体有10万余具。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即从此来,后人认为此战役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如今临海城内还沿用着“洗菜桥”“谢鲁王”“皇后路”等与谢道清及谢家有关的地名,漫步其中,不禁浮想联翩,谢道清在弥留之际,当尘埃落尽,回顾自己沧桑一生,她有没有过后悔?假如当初没有入宫,她不会成长为一个女政治家,不会为一个末路王朝心力交瘁。假如当初没有入宫,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会嫁一个平凡的丈夫,生养几个孩子,在溪边浣洗,过完平凡的一生?那么,洗菜桥也就不叫洗菜桥了。

  来源:临海市广播电视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