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2年上半年,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同时也为了保护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远征军十万精锐入缅作战,最终因指挥官史迪威的偏执无能和盟友英国人的无耻而失败。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会师

败退的中国远征军中,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直属部队以及新22师最终撤到了印度雷多,其余部队则撤到了中国云南。

就在中国远征军向北撤退时,东线的日军56师团狂飙突进,他们利用缴获的装甲车和卡车运载步兵,从腊戍沿滇缅公路向前狂奔,企图利用速度优势,抢占中缅边境要地,截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中国远征军

占领南帕卡后,56师团一分为二,一路向西北迂回,攻占了南砍、八莫、密支那,另一路继续沿滇缅公路前进,横扫怒江以西,相继占领了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等边境重镇,并派空军轰炸怒江东岸的保山。云南危急!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滇西缅北地图

56师团的大迂回战术玩的很漂亮,他们不仅成功的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还极大地威慑了中国西南大后方——再往前就是昆明了,昆明一旦失守,国民政府腹背受敌,外援断绝,抗战全局崩坏。

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前进的脚步,被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怒江挡住了。5月5日中国工兵部队炸毁了怒江上的唯一一座大桥——惠通桥,日军只得强渡怒江,关键时刻,宋希濂率领36师及时赶到,消灭了部分已经渡河日军,并在飞虎队的配合下打退了日军的强渡。

此后,随着中国第11集团军的到来,怒江防线得到加强。中国守军多次击败了日军进犯,稳定了局面。两军隔江对峙。

02

怒江防线是守住了,可是缅甸彻底完了,中国没吃到羊肉,空惹了一身膻味:滇缅公路陷于敌手,外援完全断绝,十万精锐几乎损失殆尽,现在还要分兵保卫云南。在大战略上,中国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红色的是中印公路,蓝色的是滇缅公路

此时,中国已经独自和日军奋战了5年,抗战前积累的物资早已耗尽,抗战中生产的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战时需求,年年入不敷出,经济濒于崩溃,国军战斗力持续下滑。

以子弹为例,中国一年的子弹消耗量将近3亿发,而自己只能生产1亿多发,另外的1亿多发全部依赖进口。最基本的子弹尚且如此,其他物资就更不用提了。

400万军队,缺吃少喝,弹药匮乏,之所以还能保住半壁河山,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血肉之躯和不屈的意志在硬挺。以薛岳第九战区为例,30万军队的第九战区,坚持到1944年时,不少中央军部队都只能两个人共用一支枪。

为什么没枪呢?因为抗战八年中国总共才生产了60万支中正式步枪。前面讲长沙会战时我们说过,薛岳的一个战区才勉强拼凑了8门大炮,就这8门炮还是来自于三个国家。绝大多数时候,国军的炮火支援主要依靠迫击炮。

日本方面,塞班岛失陷前,美军并未对日本发动大规模空袭,所以从1937年到1944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总体上是上升的。虽然日军的兵员素质在下降,但是中国下降的更厉害。

这里有必要简单的说一下国军的征兵情况。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有4.5亿人口,按照这个人口基数,战争期间动员5000万人口,编练1500万军队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国民政府使尽吃奶的力气才拉起了400万队伍。

这个问题,说到是国情问题:第一,养不起那么多兵,第二,动员不了那么多兵。

养不了那么多兵很好理解,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穷,退守西南大西南后,更穷。一千万军队,每人每天两个土豆也得让国民政府破产。

动员不了也好理解。要动员那么多军队,需要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以苏联为例,1941年苏联约有1.8亿人口,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动员了5000万人口,拉起了1100万作战部队。同时期,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动员了1700万人口,作战兵力最高时达950万。

纳粹可以把触角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魔高一丈苏共则可以将触角伸到每一个人。这两个超级帝国,一手宣传,一手组织,动员人民跟玩似得,社会上不存在漏网之鱼,当然也不存在吃瓜群众。

与上面两国相比,国民政府实在逊毙了,上不了台面。到1937年时,国民党党员人数还不到一百万,其中还包括军队的50万党员,国民党设在县里面的党部形同虚设,其职责主要是进行党务工作,比如招收和培养党员,再有就是监督政府的违纪行为。

十来个人的党支部,除了搞点情报工作,屁权力没有,且不说没法监督政府,甚至连党部的组织工作也是一塌糊涂。

国民党不给力也就算了,关键是国民政府也不给力。由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国民政府的统治与古代王朝的统治较相似,中央权力不下县,政府权力止于县一级,县以下是乡绅地主们的天下。不要说什么保甲制度,保甲制度的实际能量,有的还不如不如居委会大妈。

好,征兵开始!一网下去,打捞上来大部分是面黄肌瘦的青少年。这也怪不得谁,都是农村娃,年轻力壮的青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要为一家人的生计负责。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瘦弱的中国军队

不得已,只得让兄弟几个中最弱小的那一个参军,起码可以少一张吃饭的嘴。负责征兵的保长也是乡里乡亲,明白各家的难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在历史老照片中看到国军中娃娃兵的原因。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国军娃娃兵

这样的武器装备,这样的兵员素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日军能与5个中国士兵拼刺而丝毫不落下风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日军大队就能打垮一个国军杂牌师了!

说了这么多,意思很简单,中国快扛不住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支援,中国肯定耗不过日本。

0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援助反法西斯盟国,在远东,各种美援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堆积如山,但就是运不中国。

日军封锁了中国对外交通线,美国只能依靠空运为中国输血。于是,一条从印度阿萨姆邦起飞,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云贵高原,到达昆明和重庆的空中通道被开辟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驼峰航线示意图

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之一,沿途大部分地区不是崇山峻岭,就是高山深谷,气候状况异常变态,机毁人亡是常事。而日军也不甘寂寞,经常出动战斗机截击空中运输队。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驼峰航线上的美军C-46运输机

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的运输量还不到5000吨,相当于一个美军师一天的消耗,远远不能满足几百万国军的需求。(1944年8月拿下密支那之后,驼峰航线南移,运输量才开始暴增)

高风险低运量,驼峰航线上的运输只能缓解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到地面,回到缅甸,至少回到缅北。

只要拿下缅北,然后修筑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公路,就能将大量物资运送到中国。

说到底,就是要反攻缅北!

04

首先喊出反攻缅北的人是史迪威。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史迪威并没有受到追究。然而,仗总归是败了,这让史迪威很没面子。史迪威虽然有点二,但是此人很有个性,做事积极勇敢,充满激情,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是个标准的美国斗士,有仇必报!

1942年5月初,也是远征军刚退回国不久,史迪威就赴重庆面见蒋介石,向蒋介石说明了反攻缅甸的想法和大致计划。

史迪威的计划是这样的:由于缅北地形特殊,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展开,所以反攻缅甸必须两路进攻,即分别从中国云南和印度发动进攻,预计需要兵力20万到30万。

蒋介石:没有人比我更想收复缅北,打通国际运输线,为中国的抗战输血。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力收复缅北。

十万精锐已经让你霍霍完了,现在国内战事吃紧,哪还有本钱让你在缅甸玩?想要收复缅北,不能单靠中国,美英两国也必须出力,只有三国合作,才有可能收复缅北。

史迪威:你的意思······

蒋介石:很简单,我们出兵,你们美国出钱出装备,最好能派三个师的美军直接参战,此外,让英国人也参与反攻,毕竟,缅甸是他们的地盘。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史迪威:你说的很在理,但是我要请示一下。

美国的指示很快来了:反攻缅甸,自然是极好的,美军参战,是不可能的,但是装备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

英国佬心情很矛盾,作为缅甸的宗主国,英国自然是希望收复缅甸的,但是由于之前英国军队被日军虐的太狠,此时英国人已经患了恐日症,对反攻缅北不抱希望。

另外,英军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印度的国大党以及其他政治势力都在搞事情,希望借着二战的机会带领印度走向独立。英国人一边忙着摆平印度,一边要防止日军进犯印度,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出动主力参与反攻缅甸。但是,英国人也表了态,除了出兵不行,其他的会尽量配合中国军队。

美英都不出兵,蒋介石自然也不想出兵了,但很多事情不是蒋介石能做得了主的。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蒋介石和史迪威

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涉及多方合作,必须找到各方的利益平衡点。谈理想和情怀时可以一团和气,谈利益时必然伴随着撕逼大战。

中美英三国怎么撕就不细说了,直接说结果:中国军队负责反攻缅北。

条件如下:

■美英在缅甸中部发动小规模进攻,牵制日军,配合中国军队;

■美军提供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并加大驼峰航线的运量,武装十几个师的中国远征军,英国负责在印度和缅甸的中国军队的补给;

■美英需提供制空权和制海权,并出动特种部队配合中国军队作战。

05

合作协议谈好了,就开始行动吧。

中国军队反攻缅北的计划是这样的:中国远征军从云南渡过怒江,向西进攻日军盘踞的腾冲、龙陵、芒市、畹町等地,中国驻印军则从印度雷多出发,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然后两军会师,中印公路打通。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滇西缅北会战示意图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重建的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

为了反攻缅甸,1943年1月,蒋委员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负责训练中国远征军和制定反攻计划。远征军的组成部分包括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总兵力16万人。

撤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还剩9000多人,包括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新38师以及第杜聿明第5军直属部队。根据中美双方协议,这部分远征军被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杜聿明穿过野人山后,身染重病,回国疗养。因此驻印军的总指挥是史迪威,副总指挥是罗卓英

罗卓英在缅甸时,时时附和史迪威,处处压制杜聿明。中国远征军溃败后,罗卓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处处维护中国利益,时时和史迪威闹矛盾。最后罗卓英被调回国内,其职务由郑洞国将军接替。

缅北会战是由中国驻印军先发动的,因此这里按下中国远征军不表,先说中国驻印军。

很显然,依靠9000多驻印军反攻缅北是不可能的,必须立马招人,立马武装,立马集训,打造强大的美械师

为此,史迪威制定了一个计划:在印度集中10万国军,编2个军6个师,全美械装备,全美式训练,半年后反攻缅北!

人从哪儿来呢?

驻印军的士兵必须是精锐,新22师和新38师就不用多说了,均是百战老兵,是未来的骨干。标杆立在这里了,新招募士兵的素质向他们看齐就行。

一般而言,新招10个新兵,其中身体最好的1个送往印度,以保证兵员素质,其余2个次好的送往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编入国内部队。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营养不良的国军士兵

这个被选中的士兵,必须身体最好,强壮有力,身高体重都要满足硬性要求,而且不能有病,包括皮肤病,沙眼和脚气也不行!

当然,也有大量学生兵来到了印度。学生们有文化,有理想,学习和接收能力强,将他们充实到部队中,可以有效提升部队的整体文化水平。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领取新鞋

通过层层体检后,被选中的士兵坐上驼峰航线回程的顺风飞机到达印度。下飞机后,继续体检,洗澡,理发,注射疫苗,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子必须脱下烧毁,随身私人物品必须集中消毒,然后换上英国人提供的新军装。

这些新兵可能不知道,他们飞越不仅仅是喜马拉雅山脉,更是人间通往天堂的障碍。一到印度,这些来自中国农村的娃儿被眼前的事物惊呆了。

兰姆伽,一座位于印缅边境的偏僻的小镇。在这里,即将诞生天下第一军——新1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