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名话我最早看到大概是我上高中时,其时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好像是看一篇介绍鲁迅逝世前十天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读到的,就以为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看到这里,我既震惊又兴奋:原来这句我特别欣赏的名言竟是这位在我们中国特别没有名气的近代地质学家说的,鲁迅先生可能是引用过,或是介绍鲁迅先生的人引用过。

这名话我最早看到大概是我上高中时,其时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好像是看一篇介绍鲁迅逝世前十天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读到的,就以为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因为当时整个中国大陆对他都是十分崇拜的,作为一个学生,我自然也包括在内,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么深刻而又有哲理的话,当然只有他老人家才说得出。但是对于这篇文章限于当时的条件却并没有读到,因为当时的学校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电脑,仅有课本和作文书。

后来参加工作了,在县城里的新华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本《鲁迅杂文集》,是简装本,很厚,价格也不太贵,立即就买了下来,好好过了一把鲁迅的瘾。《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当然也读到了,叫我失望的是里面并没有这句话,读完了这本书,也没有这句话。就很些疑惑,难道鲁迅先生这句名言不是在杂文里面说的。就又买了他的小说集,当然并不是仅仅找这句话,《狂人日记》啦,阿Q啦,祥林嫂啦,孔已己啦,都读到啦,依然没见这句话。

我之追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后来在读我大学时发的一本读本《简明自然科学史》时却读到了这句话。说是近代关于探讨岩石的成因时,当时有两种学说,一为"水成论",以为目前地球上岩石是由流水冲刷流到大海里面沉淀积压而成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火成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当时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地质学家,名叫维尔纳,他赞成"水成论"。而他的一个学生叫布赫,开始也赞成他的看法,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他越来越觉得"火成论"是正确的。在老师和真理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看到这里,我既震惊又兴奋:原来这句我特别欣赏的名言竟是这位在我们中国特别没有名气的近代地质学家说的,鲁迅先生可能是引用过,或是介绍鲁迅先生的人引用过。于是我就把这句话记在了我的名言本上(我有这个习惯),说者为"近代德国地质学家布赫",又加小字注曰:"鲁迅先生可能引用过"。

我之追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后来电脑开始普及,这叫我特别兴奋:因为我可以用它查找很多我心中的疑惑了,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凭我接触到的有限的书籍根本就无法解疑释惑,问问周围的人吧,可惜在这个小县城里,能满足我的人太少,比如我们都知道:地球有自转周期是24小时,我很想知道月球的自转周期,当时问了很多人,包括刚毕业的地理老师,都无济于事。而有了电脑,就很简单了,利用"百度一下",把问题往里面一输,答案就出来了: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都是一样的,都是27.3天,说它不自转也可以,因为它的一面始终朝着地球。于是我就把这句我长期因疑惑而追寻话往电脑里一输,想看看电脑怎么说?一点搜索引擎,有关它的资料出来了,这次又叫我吃惊了:原来它竟然也不是布赫说的,而是西方的圣人亚里士多德说的。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十分有学问,但作为学生的他很自信,对自己的老师虽十分尊敬但并不迷信,所以说出了这句话。至此,经历了约二十年,我终于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这次绝对应该是正确的了。于是我在我的名言本上找到了我早就记下的这句话,在下面再用小字注曰:"后用电脑查到,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我之追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现在之所以提起这句话,是因为前几天我看书,无意中又发现了一句话,是我们的先贤荀子先生说的,他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和这句话比较起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告诫我们:要相信真理,而不要迷信权威,只不过荀子站的角度更高一些,因为"天地君亲师"可是中国传统中的"五圣",是中国人必须要尊敬的,而荀子教导我们尊重真理更基于君和父,在真理面前,连君和父都得如此,而对于师就更得如此了。看来,无论是我们东方还是西方的古圣先贤,为了真理,在这一点上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