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笔记(七),摘选自《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七,诗体与结构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

格律诗的结构,也有大抵的章法。比如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以“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来归纳格律诗之章法:“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使;……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写作的开头一句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头开得好,即“占地步”,使下面的诗句自然承接,顺势而下;其次是结尾,它是全篇的收束,结尾的关合要自然不露痕迹;中间诗句的语意要有所变化,要有转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起)

孤城遥望玉门关。(承)

黄沙百战穿金甲,(转)

不破楼兰终不还。(合)

一、二句显然有起承关系。三、四句当然也可以继续承前写,但近体诗讲究言少意多,所以三、四句多为另起一意,这就是转,即与上联既有联系又要有变化。此诗的上联写边塞的苍茫的景观,层层云雾迷漫着远方的雪山,这幅远景正是从孤城玉门关登高望见,这是一个倒装句,在写景中透露出边塞的壮大气象和艰苦的战斗环境。第三句如果继续写景,就是再承,但第三句要有变化-转,所以诗人笔调一转,转写士兵的爱国情怀和战斗决心。写出了戍边将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第四句自然关合,使全诗精神为之一振,升华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