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 汪平 为您朗读(第117期)

三十一岁那年,我决定去英国留学。

当时,我已工作八年,带着三岁的孩子,由于英国不承认中国的硕士学历,所以我要重新和一群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共同攻读硕士学位,并取得优异成绩才能继续读博。这个选择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不仅要重新拾起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语言的障碍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

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我清楚地明白:这件事一定不是最难的。

就在课业结束时,全班只有两名同学得到了优秀,我是其中之一。

这可以算作是我在学术生涯上的一个起点。而现在回看,我在学术上所获得的一切,都离不开我的外婆和父母带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们用坚韧、刻苦、独立和开拓精神,教会我怎么活出一个独立女性的姿态。

傅晓岚和父母

上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中国开始大量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的父亲当时在湖南财经学院,他要负责一个新学科的开设。从北京考察回来后,他决定开设管理学,这是文理科的交叉领域。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后来的研究方向也选择了既需要理工科目功底、又需要人文知识基础的管理工程。

由于职位调动,父亲后来到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今之"广东金融学院")做校长。由于政府支持的经费有限,为了加快学校发展,他常常需要出去“化缘”筹钱。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不是件容易事,不仅需要看人脸色,而且还总会碰壁。

有一次他拜访完资助单位后,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一个牌子,写着邓小平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他豁然开朗——学校要自己想办法,通过发展自身实力来赚得发展所需资金,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父亲找到了为学校筹资的有效方法——除了办好校办产业银行、证券营业部之外,主动适应广东金融系统的需要,成立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大力培训广东省及周边省区金融系统的干部职工。助力金融系统的同时,提升学校实力、推动产学研合作。

“发展是硬道理”,父亲的所思所行对这句话做了诠释,那就是要自强、要独立,要积极开拓。

傅晓岚和母亲(右)

也正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我在牛津大学创立的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走的是依靠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在高水平的研究理事会和欧盟的公开竞争中赢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研究项目的道路,而不是筹集捐赠善款的传统路径。

父亲常常教导我对人对事要豁达。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在打拼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这种正面看待挫折的态度是让我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往前进取的精神源泉,也让我不断以善心看待世界、以善心对人。

对我来说,作为一名女性,更要有独立自强的意识。这是我的外婆和母亲带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的外公去世早,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凭一己之力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家里没有男人,社会环境复杂,有些人也常常欺负我们家。外婆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她一直小心翼翼,不招惹麻烦,却从未在孩子们面前抱怨过。她一直这样保持着精神和生活的独立,到了八十多岁时还坚持一个人生活,认为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不应该给晚辈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母亲继承了外婆的坚强。九岁失去父亲,十三岁时哥哥被送去内蒙古挣钱,家里没有男丁,她就帮助外婆一起劳动,共同支撑起这个家。结婚后,由于出身成分“高”,她被分配到长沙县的农村中学教书数年,与我们一家人分离,吃了太多苦。

记得每到周末,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装着肉的小铁盆,载着我和妹妹一起去看母亲——妹妹坐在前面,我坐在后面,我们满心欢喜,期盼着与母亲的短暂相聚。

傅晓岚和父母

在艰苦的环境里,母亲一直是独立的,坚强的。要做一名老师,为了写好板书,达到内容和表达的完美,母亲坚持每天练字。她的板书也十分漂亮。

有一年母亲撰写专著,每天伏案工作。长沙夏天炎热,由于开风扇会吹乱书稿,她便不开风扇,天天埋头工作,任汗珠一颗一颗从她脸上滑落。

所有这些,都是无声的榜样。

直到"文革"结束后,母亲才调到湖南财经学院任教,我们一家才真正团聚。她一直注重改进教学、推进学术研究,也成为学生最为欢迎的老师。记得每到周末,母亲的学生们都会到我们家聚会,吃饭、聊天、唱歌、排话剧。她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成长。在那些年里,我和妹妹更愿意称呼母亲为“朱老师”而不是“妈妈”,因为我们觉得叫她“朱老师”比叫她“妈妈”得到的关爱要多。

在外求学时,我没有依靠,没有亲戚,一切要靠自己打拼,所有事都不会一帆风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从来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每每遇到挫折,我会想到我的外婆、我的父母,在经历了大时代里那么多残酷的考验和“斗争”,他们遇到的问题比我的还艰难,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我也记得父亲告诉我:凡事要宽容,要相信历史是人民写的,真正的优秀和善良是会被历史记住,被大部分人雪亮的眼睛看到的。

我明白,人一旦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就会垮掉。我也经常和年轻教师分享:“有时候,你觉得困难到了一定程度受不了了,这时候很多人会放弃了,但这就是上天考验你的时候,你熬过去了,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回望过去,如果说我有一丝成功,我觉得并不是我比别人聪明,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努力,但是我始终保持着坚韧,越遇到困难越把它当做动力,不轻言放弃。积极对待挑战,善心对待世界——这,是我的外婆、父母留给我最大的财富,让湘江之滨的一个普通女孩,稳步走到牛津剑桥,走上联合国的讲台。

- END -

策划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执行 | 黄璐 夏丽杰(见习)

往期相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