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开发缝纫机伺服电机到研发工业机器人年销售收入从300多万元增至8亿元,从小加工企业到跻身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榜……

书写这一串传奇的,正是浙江琦星电子有限公司。

“创新是民营企业的生命,回首‘琦星电子’16年的发展之路,我们正是坚持创新驱动,不遗余力的自主研发,才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浙江琦星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文俊说道。

自主研发先人一步

名不见经传小企业异军突起

“琦星”公司创建于2002年,主要在机电一体化领域进行科研创新,产品定位为节能高效、高智能化。

在本世纪初,缝纫机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在国内几乎一片空白,基本上所有国内缝纫设备整机厂商都要向国外进口。

“琦星电子”从中看到了商机,并于2004年投入自主研发。一年后,“琦星电子”的缝纫机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项目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能让缝纫机节电1/3,工作效率也提升1/3,一举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并摘下“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产品投放市场,却叫好不叫座。“当时一套控制系统出厂价为1600多元,价格不低,除了大型服装制造企业外,大多数小厂家根本买不起这种新型缝纫机。”吴文俊说,虽然销路不畅,但他们坚信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攻关的脚步不曾停下,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成本也随之一降再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经过多轮的科研攻关,“琦星电子”的缝纫机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出厂价降至700元,与第一代产品相比降幅达129%。此时,恰逢我国服装制造业经历一次“换血”:因用人成本持续增加、机器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一批小企业被市场淘汰,使用新型缝纫机的转型企业崭露头角。

在技术革新中坚守的“琦星电子”终于迎来曙光,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开始异军突起,连续6年在全国同行业企业中销量第一,几乎国内所有缝纫设备整机厂商都成了“琦星电子”的客户。而“琦星电子”销售模式也从送货上门变成了客户上门提货。

从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琦星电子”共投入5300万元创新资金用于自主研发,成为集智能缝制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伺服电机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参与6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起草,在国内行业竞争中一路领跑。

目前,“琦星电子”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年生产力达300多万套,在行业内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创新驱动积极转型

小小机械手掀起“装备革命”

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84亩、建设工期1年半……今年7月,在玉环市大麦屿街道陡门头村,“琦星电子”的产业园正式开工奠基。

“建成后,形成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可达10万台套,可以说一个机器人加工产业集群将在玉环逐渐形成。”吴文俊信心满满地说道。

投身机器人研发领域,是“琦星电子”早已谋定的一个发展战略,且已悄然实施数年。

走进“琦星电子”的电子车间,仿佛置身于智能加工厂。不宽敞的过道间,两台方形的“运送车”行驶在特定“线路”上,往来传输着产品。整齐划一的4条流水线上,一批工业机器人有节奏地旋转、摇摆着机械臂,按规定程序有效执行命令,点焊、切割、涂胶……动作精准快速。

“这几台是我们刚研发的四轴机器人,干起活来顶得上两个劳动力,像涂胶工序70秒就能完成,而且可以24小时运作,一天下来能替代近10名工人。”行至其中一个作业台,“琦星电子”的电子车间主任小胡停下了脚步介绍道。

至今,“琦星电子”先后投资了5000多万元研制6轴、4轴机器人,并且将自主研发成功的机器人在公司内部批量投用,实现从制造走向“智造”。“车间里机器人越加越多,我们工人只要在一旁‘打打下手’就行了。”小胡笑着说。目前,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已应用在“琦星电子”的全部生产线上。

强大的研发力背后,是“智囊库”的有力支撑。“琦星电子”成立至今,凝聚了16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在广州、北京、杭州及玉环总部设立4大研发中心,其他企业要花上一两年时间研发的新产品,“琦星电子”仅需半年。此外,“琦星电子”还与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博士流动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并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新产品开发和科研。

“机器人产业园是我们公司多年来坚持创新驱动结出的‘果实’,未来,我们也会更加坚定地走创新驱动之路,加速内部‘机器换人’步伐,向自动化工厂‘无人化’车间迈进。”吴文俊说。

(曹思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