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和 追梦,不愿进厂打工的“新青年”

李文和 男,1992年出生于甘肃临夏市,京东物流快递员。

李文和 追梦,不愿进厂打工的“新青年”

李文和打理快递站。

三年前,

他回到家乡,

成为和政县第一个快递员。

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

电商并不发达,

物流仅限于简单的送递,

他的努力让这里实现“次日达”。

三年后,

他与五位同事负责数百件包裹派送,

服务面积多达2000平方公里。

他既是京东物流和政站的站长,

也是和政县里的电商拓荒者。

他就是李文和,

行走在“三州三区”之间的京东快递员。

一袭红衣,

两手包裹,

他所历经之地,

布下了电商的种子。

李文和说,

活在当下,着眼未来,

“没有方向的船,

任何方向都是逆风。”

替外出打工者照顾家人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一身深红色的工作服,如果不是脸上明显的黝黑,很难将快递员和一副书生气的李文和画上等号。

日出之前,快递员已先于这座小县城苏醒。从兰郎高速转入迎宾路的货车飞驰驶向和政县的各大物流站点,以最快速度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运抵此处。

为了方便每天凌晨卸货,李文和与另外5个快递员习惯性地住在站点的宿舍里。将包裹从货车卸下来后,每个快递员熟练地分拣出属于自己负责区域的快件,码放在一起,然后又装上各自的小车,开始这一天的派件工作。

李文和所在的快递站点并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而是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县。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首次将临夏列入“三区三州”,确定为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

但对于李文和来说,这个距离兰州市中心120公里外的县镇是自己热爱的家乡,他渴望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电商的果实。

“你们做记者的工作,不也没时没点吗?”4月19日早5点半,李文和已经早起。与记者的第一次见面,他便打趣到大家的工作都是那种干完为止的。

每天这个时候,来自兰州分拨中心的货车载着约300件包裹抵达和政县,李文和与其余的同事开始卸货,然后拿着像大哥大一样的“巴枪”扫描包裹进行分拣——和政站就是在一片此起彼伏的“蜂鸣”声中开始这一天的工作。

27岁的李文和是和政站站长。今年春节过后,京东物流将和政县、康乐县和广河县进行整合,将快递员统一集中到和政县里,兰州分拨中心认为李文和能力突出,便指派他为当地站长。

快递员一般在9点钟出发,事前李文和要与所有同事先开一次早会,主要内容是听取同一片区其他站点的投诉情况,除了保证将包裹准时准确投递外,用户对快递员的评价也是他们的主要考核之一。“不管对方态度怎样,我们态度一定要好。”李文和叮嘱同事。

对于李文和与和政站的快递员来说,每天负责配送的面积非常广——和政县、康乐县和广河县三地覆盖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这相当于雄安新区的规划面积。

每天,马成要开车到70公里外的康乐县送货,刚成为快递员仅一个月的他常常因路线不熟悉而耽误送货进度,有时候要送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和政站点,但李文和会等齐所有同事回来才结束这一天的工作。

因为做快递员,李文和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时候会认识到新朋友,有时候会碰到老同学。

“记得刚开始做快递的时候经常接到电话,问是不是会送货上门。”李文和告诉记者,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便经常回乡,于是会在京东上下单送货给在家乡生活的长辈,但又担心他们收不到,于是会经常打电话前来询问。

后来李文和渐渐觉得,自己某种程度上是在替那些外出打工者照顾家人,“可能在大城市送快递,与客户交流的时间不过十几秒。但在这里,每一个客户都是街坊邻居,我会把他们当作是我家人。”

“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

尽管中国的电商行业已经发展近20年,不过和政县一直是电商的荒芜之地,物流的不发达是主要原因。

李文和记得,2009年一小部分外地人来到和政县做三通一达的加盟店,他们是最早在此地从事物流快递工作的先锋。当年,新《邮政法》和11·11的推出让全国民营快递驶进快车道,这些吃螃蟹者在和政县挖到了第一桶金。

这在李文和的脑海里投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至今他非常相信一个道理: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

2014年,京东物流推出“先锋站”计划,计划将渠道进一步下沉,这一方面是鼓励员工回乡当快递员拓展,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帮助当地的年轻人就业创业。

与此同时,由于和政县当地的物流公司一直不太支持货到付款,而且不愿意到偏远山区送货,这为李文和提供了机遇。

2016年春节后,李文和在招聘网站上见到京东物流在和政县的招聘广告,急于养家糊口的他很快就成为了县里第一个“京东小哥”。

在成为快递员前,李文和在北京念美声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成都工作,但由于母亲突然遭遇车祸而半瘫痪,他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和政县工作。但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我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年轻人在这里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

娶妻生子后,家庭压力让李文和一直疲于奔命,他甚至试过开黑车载人往返和政县和临夏。“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开黑车,但当时的我确实没有了方向。”

成为快递员后,李文和才知道自己低估了这份工作的难度。他一直以为,快递工作只是简单将包裹送到用户手中,实际上每天都存在着各种各样未曾预料到的困难,例如某些用户下单的地址随意填写要花很长时间才找到正确地址,有时候为了一件包裹要开车上山,耽误了不少工作时间。

“第一年的时候,我要两点半起床开始卸货,那段时间是工作以来最苦的日子。”李文和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刚入职每天只有6、7件包裹派送,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96元。

起初家里人都支持他成为快递员,但长时间的低收入和工作繁忙让家里人经常抱怨,尤其是原站长调回临夏市后,和政站只剩下李文和一人打理,卸货、分拣和配送全由他自己完成,甚至距离站点仅几百米外的家也没时间回去。

“媳妇偶尔会抱着孩子过来看看。有一回,家里来了亲戚,我爸打电话让我回去招呼一下,但当时手头还有几单货着急要送出去,就没回去。”李文和也一度曾想过要放弃,但他说服自己在这里电商早晚会实现爆发。

事实上证明他的判断没错。物流畅通后,和政站的业务开始飞速发展,李文和的派送量很快上升至上百件。他表示,11·11大促直至春节后是和政站最繁忙的时期,一方面是大促带来了大量订单,另一方面则是春节前回乡的人潮带动当地电商发展。

从事快递后性格变得开朗

虽然已很少参与日常配送,但李文和依然是和政站最忙碌的员工之一。作为负责人,如今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协调工作上,与快递员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一环。李文和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对他的改变极大。

“这份工作的好处就是可以每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像在工厂里一直坐着,生活充满变数。”李文和说,自认性格较为内向的他因为送快递而变得开朗,这是他在这份工作中最大的感触。

在这个快递站里,马成是配送距离最远的快递员,每天他要开车到55公里外的康乐县送货,也是回到站点最晚的快递员。刚入职才一个月并不熟路,李文和便带他熟悉配送路线,优化派单的路径和次序。

李文和有时会在他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同样是不苟言笑,但他也渐渐在这份工作里找到自己的快乐。马成向记者表示,自己最感动的一次是在山上步行几公里,为的是将一个大包裹送到农户手里,没想到对方非要留下他吃饭。这位老人家表示,儿女常年外出打工,自己行动不便只能靠快递员上门送货,但是在和政县里只有他们能做到。

李文和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第一年做快递员的时候,他曾经多次为一个孕妇送货,虽然只是要爬四层楼,但全县只有他愿意送货上门。后来这名孕妇产子后,李文和收到她亲自送来的水以作答谢,当时他体会到这份工作除了钱以外,还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如此美好,李文和也经常碰到特殊情况,例如配送地址不明的恶意订单、因为未准备好零钱而苛责他的客户,至今他偶尔也会觉得委屈,但未曾抱怨过这份工作,他理解这是服务行业必然面临的问题。

“有很多客户会因为我们的服务态度而决定以后还要不要在平台上下单,他们的好评或者差评也会影响我们的绩效。”李文和认为,快递配送是“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但实际上快递员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只有几米。

“听说广州有快递员月入8万很羡慕”

中国电商行业已经进入第二十个年头,这一片繁荣景象有赖于物流行业的贡献,尤其是基层劳动力的辛勤付出。国家邮政局曾对快递员进行生存现状调查,调查显示80后和90后已经是快递员队伍的主体,其中超过九成的快递员来自农村和县城,仅有7.8%来自城市。

但和上一代的务工者不同,90后很少愿意像父辈一样进工厂打工,反而快递员、外卖送餐这样的“互联网+”岗位让他们感到更自在,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自由和成长空间。

在李文和看来,物流快递业虽然在三四线城市发展迅速,但始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未来随着无人车、无人机的推广,快递员未来必将面临转型。去年公司计划安排一批员工到西安学习无人机操作,李文和主动报名,自费申请到当地学习无人机的使用技能。

白福春是李文和的上司,负责京东物流西北分公司甘肃片区工作。他向记者表示,当时整个甘肃只有两个名额到西安学习,最终李文和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我们一直希望年轻人不仅是埋头送货,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工具武装自己。”

李文和时常提起在西安培训的过程,他自觉这是入职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当物流无人机在他的操控下轻松地将包裹送达几公里外的收件点,李文和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工作比想象中更有价值。

近期京东物流要求快递员在完成配送任务的同时增加揽件工作,李文和便开始积极研究方案,希望将和政站打造成临夏州里最大的快递站。

他向记者分析,他计划让快递员在配送时积极宣传,让客户以预约的形式提前下单,快递员便可以在配送包裹的同时顺路上门收件。

“看新闻说广州有快递员通过揽件能做到月薪8万,我们都羡慕得很。”李文和也清楚和政县的个人快递需要比不上大城市,但他对这份工作有期待,“培训的时候,老师说京东物流的很多中高层都是从快递员做起的,听起来觉得这份工作有盼头。”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李文和:从快递员到成为站长。以前忙着配送,现在时间比以前充裕了,可以经常下班回家吃饭,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2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李文和:我希望物流行业能出现更多的“黑科技”,包括自动分拣能更加普及,无人机配送覆盖更多区域。

3

新京报:未来,你对国家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李文和: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但并不仅仅是转移支付,而是引入和培育适合当地需求的产业,实现内增式发展。

我心目中新青年的标准是:能吃苦有拼搏精神,工作上不偷懒,还要对科学技术充满信心。——李文和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陆一夫

摄影/新京报记者 陆一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