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阿荣博堪布

不希求正法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觉得佛法有多么珍贵,对自己有什么价值,所以认为学不学佛法都无所谓。这也是世人普遍的心态。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忙于应对,很少有时间去关注生命本质的问题。或许也觉得佛法不无道理,只是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等现实人生中迫在眉睫的问题都解决了,再谈佛法的事。

有人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不理解佛陀在因地为了求四句偈乃至为了求一句正法而不惜粉身碎骨、极尽苦行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一个偈子,饿不能充饥,冷不能御寒,付出那样巨大的代价去求取,值得吗?

值不值得,是见地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都认为用一生的辛劳去换取一套房子、一辆车是值得的,而为了彻底解脱痛苦去努力修行是不值得的;废寝忘食地打牌、聊天是值得的,因守八关斋戒而忍受一点饥渴之苦是不值得的;为了买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风餐露宿排队争抢,买到了欣喜若狂,没买到则失魂落魄、茶饭不香,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最时尚、合情理的,而如果一个人认真闻思佛法,过简单、有节制的生活,周围的人便会觉得他很可怜,在浪费生命。

我并不想在此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个人的选择和倾向背后有其深远的因缘,确是一言难尽,而这些年见过的人和事越多,我越是能体会到佛经中所说“佛出世难,如优昙花,值佛生信,亦复甚难”。

不希求正法的不仅是一般世人,佛教徒也会时常陷入这种心态。这就是不希求正法的另一种表现。有道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初入佛门的人大都道心恳切,果真是念念不离佛法,时间一长则不免懈怠,失去当初求法的热情。

真正学佛是要真做功夫的,从最琐碎、平实处一路埋头做下去,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几十年,不松懈不放弃。如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说到做功夫,有些人以为就是指上蒲团打坐,坐的时间越长,功夫越深;也有人认为功夫要到红尘中去历练,躲进深山或关起门来打坐不算真功夫。这两种看法都失之片面。

不少学佛的人只是学打坐,以为坐功到了就是得道,至于闻思、磕头、忏悔、放生、念咒、念佛及其他善行,都是“著相 了”,未得要领。其实,禅坐只是入定的一种方法,不是学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没有智慧观照,一味枯坐,坐上千万年也还是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更不要说圆满觉悟了。

《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还仅是初步功夫,若耽著于此,无明难断。

然而,完全不要静定、不做功课,也是对佛法修行的误解。经书里说得明白,你我如一壶浊水,要静深不动,才能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四下折腾,只能是越搅越混。

慧由定生,定从戒来。善护身语意、远离贪嗔痴,就是持戒。初学者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身处愦闹中而不被外境所转,是不可能的。

我见过一些佛教徒,从行为上完全看不出学佛人的样子,杀、盗、淫、妄、酒五戒中一条戒律也不守。如果在红尘中打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百无禁忌,就是修行,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在修行了,可是这样的修行有什么结果呢?无非在轮回痛苦中越陷越深。既是这样,还用得着修行吗,你不修也是这个结果。

的确有一些大成就者示现在酒肆乐坊度化众生,嬉笑怒骂、行为不羁,但是他们高深的修证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他们有能力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一般人几杯酒下肚,不要说不知道佛祖在哪里,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享受,却让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这本书结合传统禅修方法,在撇清误区、树立正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