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談論書體,往往懂得篆隸楷行草之分。不過,在閱讀古代書論時,往往會看到“八分書”的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就書法的傳流次序來看,它由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路走來。到了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開始在典籍中出現。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鵠弟子毛弘教於祕書,今八分皆弘法也。”

甲骨文

據說,“八分書”是東漢書法家(一說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造的。《 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 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

石鼓文

那麼,“八分書”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通常來說,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

據說是這種字體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後被漢代蔡邕簡化爲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時稱楷書,也稱爲“真書”。

小篆

這樣看,“八分書”應該是篆書與隸書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字體。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記載:" 周越 《書苑》雲:' 郭忠恕以爲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隸書出,隸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以此知隸書乃今真書。 趙明誠謂誤以八分爲隸,自歐陽公始。'"

秦隸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及六朝時期多將今之楷書稱爲隸書,而我們認爲的隸書,當時多稱八分書。清代阮葵生 《客話》卷十六記載:" 庾肩吾雲:'隸書,今之正書。' 張懷瓘 亦云:'隸書, 程邈 所作,字皆真正,亦曰真書。'"

八分書

第二,字勢像“八”字的造型那樣分清筆勢向背。

此說認爲王次仲認爲楷書有侷促性,就將其進行美化,引出像“八”字一樣向兩邊取勢的筆法,所以叫做八分書。(“次仲以楷字法侷促,遂引而伸之爲八字之分,故號八分。”)也就是隸書的前身。而隸書與八分書的區別就好像今天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

第三,字的大小尺寸是“八分”。

此說認爲,王次仲因古代的書體方廣少波勢,於是在建初中年,以隸字(今楷書)的草寫(章草)爲楷法,創立“八分書”,自言其中有值得學習的楷模。(王愔《文字志》說:“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綜上所術,八分書應該是隸書的一種,它是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所以人們又亦稱“分書”或“分隸”。

關於隸書,還有“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等一系列稱呼。其中,“秦隸”又叫“古隸”,相較小篆,去繁就簡,變圓爲方,改曲爲直,改'連筆'爲'斷筆',從線條向筆劃轉變,更便於書寫;“漢隸”又稱“今隸”,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撇、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隸書被叫做“佐書”是因爲,它相傳爲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隸”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初創的秦隸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定型,成爲漢朝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漢隸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結構上由小篆的縱勢長方變爲正方,再變爲橫勢扁方,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橫向取勢,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