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丈夫的感情走到了尽头,几经努力,实在无法维系,想要离婚,却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

我推荐给她一组名为《一个破碎家庭的故事》的漫画。

漫画作者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名叫Azka的6岁小男孩,在那一年,他的父母离婚了。

原以为,漫画的内容会充满了感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很享受父母离婚后的生活。

小男孩在漫画的配文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他并不希望父母复合,只要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就不算是真正的破碎。

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孩子的伤害呢?

当你仍然能够享受到,爸爸妈妈的爱,这个家庭就不算是真正破碎的

婚姻不幸福,为了孩子苦苦支撑真的对吗?

我们因追求幸福而结婚,但是有多少人陷入了"对错"之争?

古人云:"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句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

婚姻的破碎,于夫妻双方来说,也许会是解脱,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则是巨大的打击。

因此,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父母,为着孩子,苦苦经营着早已经支离破碎的婚姻。

他们的心态可以理解,《中国式相亲》中曾有这样一期,男嘉宾出场时,引得一片惊呼,女嘉宾们都说,他好帅,像吴亦凡,然而,几位女嘉宾的父母却不愿意选择他,只因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两位女孩妈妈都说"我们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单亲妈妈抚养大的男孩,会成为妈宝男。"

那就为了孩子,隐忍一下吧。

然而,《安家》中,徐姑姑的父亲心早已不在家里,妈妈却苦苦支撑,直至抑郁,最终,在儿子15岁生日当天,断送了自己,也成为了儿子心中永远的痛。

好吧,如此看来,当一个家庭真正没有了爱,离与不离,似乎都是错了。

那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415.4万对。

2019年,中国有超400万对夫妻选择离婚

当一个家庭,充斥着争吵与哭泣,为什么不能果断一点,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呢?

我们大多数人有着幸福的家庭,虽然偶有摩擦,但彼此还是深爱对方,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说不爱就不爱了?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的隐痛,我们不懂,当然,也希望永远不要懂,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一点的尊重,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

爸爸妈妈分开了,要怎么告诉孩子?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卢梭

"假如有一天,我和你的爸爸离婚了,你选择跟谁?"相信从小到大,我们没少被开过这样的"玩笑",似乎父母离了婚,孩子就一定要从中选择一位作为自己的抚养人。

根据数据显示,婚后2年至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因此,要面对父母离婚问题的孩子,也大抵上在0-7岁左右。

据美国儿科学会研究,当面对父母离婚的事情:

3岁以下的孩子。会变得粘人、悲伤、胆小和爱发脾气。

3-5岁的孩子。他们会觉得父母离婚是自己造成的,进而自我价值恶化。如果父母在分开期间是愤怒与暴力的,孩子也可能吸收这些负面的情感,并把这些情感用在自己身上。

6-12岁的孩子。表面上对父母离婚的事情可以有一定理解,事实上他们理解的层面可能十分片面,容易对某一方产生错误的憎恶情绪。

离婚后,我们经常见过的,父母怎么跟孩子说的呢?

第一种方式——隐瞒,离婚不离家。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看不出来么?本就是因为不能在一起生活而选择了离婚,少了一纸婚约的束缚,就能够和平共处了?

这种善意的隐瞒就是一种谎言和欺骗,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混乱,从而更加难安。

第二种方式——拉仇恨,抨击,指责,阻止孩子见爸爸(或妈妈)。

演艺圈不乏一些女明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情的抨击着孩子的父亲,就连孩子,提起爸爸,也是一把把辛酸泪。

她们可能忘记了,对方也是孩子血脉相连的至亲,这样做,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看吧,你是没有爸爸要的小孩",长此以往,孩子,性格会敏感,内向,甚至会造成自卑、抑郁。

与之相反的是,当年贾静雯和前夫孙志浩当年离婚时闹的满城风雨,两人势同水火。然而多年以后,在女儿梧桐妹的毕业典礼上,两人可以大方自然的合照。

梧桐妹还曾给孙志浩写信称赞自己的后妈:"爹地生日快乐,你人生中遇见一个完美女孩,你要好好珍惜她,因为她真的很棒!"

第三种方式——坦诚的告诉孩子。

Azka在面对父母离婚这个问题时,也曾有过恐惧和不知所措,然而父母却告诉他,无需担心也不用选择跟谁过,他会继续他原来的生活。

他们告诉我无需担心,也不需要选择跟谁继续生活

面对堪比天塌地陷的巨大变故,孩子的内心一定是惶恐的。

《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一书里曾提到,一旦离婚了,父母双方可以一起向孩子公布这一消息,真诚并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难一起相处,所以我们认为最好不要生活在一起了,但我们仍然是你的父母,还是会一样爱你。"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只是彼此不再相爱,但并不妨碍他们一如既往的爱着孩子。

另外,孩子可能会对具体细枝末节最感兴趣。例如:我住哪儿;我要转学吗;我多久能见到爸爸或者妈妈?

Azka的父母选择尽可能的保持他原有的生活,让他依旧住在父亲的房子里,妈妈则住在不远处,几乎每天都会来看他。而爸爸,也抽出了更多时间陪他玩。

这大抵上就是"共同抚养"吧。

共同抚养孩子,对孩子真的好吗?

家庭能否给孩子力量,取决于家人之间的感情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总是他的加油站。——斯宾塞

共同抚养这个词儿,我们经常在明星离婚公告上看到。

比如,杨幂和刘恺威;李小璐和贾乃亮;寇静和张亮……

尽管离婚的时候,孩子抚养权一定要归属到夫妻某一方拥有,但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有利成长,是可以在离婚后,经过协商,夫妻轮流抚养孩子的

可是我们身边,总还是有一些人观念滞后,停留在了传统思维观念中,认为孩子是"离婚大战"中的战利品,和房子,车子一样。

获得抚养权的一方,将孩子视为私有品;而没获得的一方,则觉得,那么从此以后,孩子与我无关。

于是,出现了一方将孩子藏起来,另一方发现后去抢;亦或者双方都在推诿,不愿意抚养的情况。

共同抚养可以有效缓解对孩子的伤害,然而却并不具备"普适性"。

首先,父母双方要具备合作能力,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大至教育、医疗,小至饮食、娱乐,都能本着孩子利益最大化原则,好好商量。

第二,双方是真的爱孩子,而非为了"个人利益"要孩子。

也许是为了多分财产,也许是为了"保住"血脉,有些人抚养孩子要的只是利益,而非孩子本身。就好像前几天湖北那个6岁男孩,父母离婚后,爸爸去了广西,将他留给了湖北的爷爷,爷爷意外身故,可怜的孩子独守爷爷数日,靠饼干充饥度日,直到防疫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测体温,才被发现。

第三,具体安排符合实际教养情况,关于共同抚养,没有固定的条例,有的只是父母的友好协商。

切勿出现,上午孩子名字叫张小明,在东城跟随爸爸生活;下午改名叫李小亮,跑去西城,妈妈身边上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生活方式。

第四,如果孩子还是个婴幼儿,那就先别着急共同抚养了吧。

因为婴幼儿正处于安全感培养期,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会影响婴孩安全感的形成。

第五,父母一方存在不良习惯,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还是让孩子远离ta吧。

总的来说,离婚并不可怕,尽管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偏见,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些偏见会越来越少。婚姻值得每个人用心去维护,但是如果真的实在痛苦,不妨别在以"为了孩子"作为借口苦苦支撑,毕竟,生活在充斥着争吵与哭泣的家庭里,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并不好。

离婚不离心,不论父母双方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于孩子而言,亲子关系是不变的,双方不妨多为孩子想一想,让孩子平稳快乐的度过波动期。

我是光影闲话聊育儿,一个拥有影视和心理学双学位的全职妈妈,让我们一起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聊育儿,拒绝做焦虑妈妈或者缺席爸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