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口中俗称的“十八子”,是清代官方制度之外,贵族圈十分流行的一种小型手串。

对于“十八子”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18颗珠子的手串才称之为“十八子”。其实,“十八子”是以主珠经常为18颗而得名。

作为手串,其本身也有“数珠”、“念珠”、“香珠”等等称呼,但是这些称呼一般不作为专门指代十八子的词汇。

手串除了主珠,还配有隔珠、佛头、佛头塔、金刚杵等。

图 | 翠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图,一副标准的“十八子”,由18颗主珠组成,中间缀有材质与主珠不同的隔珠与佛头,佛头左右栓有丝线作为提系。

从佛头连接佛头塔,佛头塔之上连接金刚杵,金刚杵之上连接大块宝石或金属质地的背云,背云之后则垂下宝石缀角。

由于十八子并非官方制度所要求的,所以自由度很高。

根据需求,还可以在十八子上加入小宝石或小金属作为“纪念”,也可以不用金刚杵,随意增加两颗隔珠,随主人喜好。

由 来

“十八子”是清朝盛行的多款手串中的一种。它与念珠一样,被认为是源自于佛教的一种挂串。

具体而言,“十八子”对于清代官方制度中的朝珠,可能也有相当的借鉴。清代的史料中,关于“十八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在清宫廷绘画当中,还是时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佩戴与使用

“十八子”多见佩戴于手腕或者拿在手中。

不过从道光时期开始,“十八子”产生了新的流行——佩挂。

就是通过佛头左右的丝线提系,佩挂在穿着的袍、褂的衣襟上。若是斜襟,则佩戴在右前方,若是对襟,则佩戴在对襟的第二个纽襻上。

以晚清的记录来看,佩挂是“十八子”最流行的一种使用方式。

影视作品对“十八子”佩戴方式的还原,可以说很精准了。

材 质

“十八子”并不是官方标配饰品,所以材质的选择上自由度很高。木石、贝壳、宝石等都可以作为“十八子”的材质。根据当时的习惯,冬季崇尚宝石质地,而夏季崇尚木石质地。

宝石质地的手串,文化底蕴厚,升值空间大,流通性强,如:

图| 红玛瑙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串以十八颗珊瑚珠串成,以青金石佛头、结珠及翡翠坠为饰。

手串雕工精细,雕刻四面“囍”字的珊瑚珠与两面“囍”字的青金石佛头、结珠,使本来不甚鲜亮的珠体倍加耀眼;翠坠角虽小,但也是将雕刻发挥到了极致,将一只蝙蝠口衔“五铢”钱币的动态雕琢得栩栩如生,并具有“福在眼前”之吉祥寓意。

木石质地的手串,深沉、贵气、低调、优雅,如:

图 | 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由十八颗球状的伽南香木及结珠、佛头、背云、坠角串成,每颗珠上嵌金质长、圆“寿”字各两个,佛头、背云、坠角均嵌金质“寿”字。

手串用黄色丝绳穿结而成,并以珊瑚、珍珠米珠做装饰。

伽南香亦称沉香,是一种既可散发香气又可药用的香木,多用来做成各种佩饰,可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无论是宝石质地,还是木石质地的手串,只要合乎个人喜好就是最美的手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