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剧荒,无聊之中,搜到了一部10月12日在国内上映的《嗝嗝老师》,这是一部印度拍摄的校园励志喜剧电影,由西达夫·马贺拉执导,拉妮·玛克赫吉领衔主演。

进一步搜索,发现了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提前放映的时候赢得好评一片。这我倒是不惊讶,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在国内电影市场,印度电影有着一股强劲的势头,比如说《摔跤吧,爸爸》,比如说《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作为一部励志电影,有网友会调侃,国外的鸡汤喝多了也是会反胃的。

电影看完以后,我的感觉,套路确实很明显,比如你知道这个女老师奈娜一定会和父亲和好;比如你也知道F9班的孩子一定会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又比如我们也能猜到一直瞧不起奈娜和F9班的教导主任道最后一定会转变态度。但是每一个故事反转的自然,恰到好处,也许这正是印度电影让我们接受和喜欢的原因,它能在煽情中婉转的表达个人对生活苦难的不满,它也能在被生活压抑的颓废中让我们看到坚韧和希望。

《嗝嗝老师》是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的翻拍作品。电影的主角由美国男人变成印度女人。看完电影有部分网友表示,一向卑微的印度女人也要翻身了,印度也要开始拍大女主的电影了。我觉得《嗝嗝老师》并没有大女主的套路。嗝嗝老师本人因为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从小受到父亲的不公正待遇,找工作更是到处受到歧视,终于在母校找到工作,开始在F9班做老师以后又处处受学生的挑衅。可是不论受到多大歧视,她一直在咬紧牙关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别人的歧视变成自己成长的坚硬盔甲。

《嗝嗝老师》确实在我的预料之内的戳中了泪点,温暖了人心。就像网友说的,虽然套路很明显,剧情也很寻常,但是却能在平常的套路中揭示了很多现实问题。

《嗝嗝老师》首先反应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不公平,有钱的学生和没有钱的学生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没有钱的孩子不论学习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被分到一个差班。在差班也就罢了,同时还要受到歧视,不论成绩好坏一律因为“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而备受歧视。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群的差生的进步。因为他们——那些家庭富裕的孩子和学校的老师认为,这些穷人的孩子活着本身就没有价值可言。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关于教育的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两部电影的故事有些地方是类似的,都是不被人看好的学生遇上愿意相信他们的老师。但是《嗝嗝老师》与《放牛班的春天》不同的是,这一次老师也有自己的缺陷。老师给学生温暖,帮助他们抗争人们的冷眼和不信任,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和跨越。学生的进步给了老师一个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机会。可以说《嗝嗝老师》里面F9班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是一个不被接受的整体,他们抱团取暖,最后用集体的火焰燃烧了周围的不公平,这是戳中我们泪点的地方。

这也是电影为我们揭示的第二个现实的问题,残疾人士如何活在一个正常人的世界里?

嗝嗝老师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因为这个疾病她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出类似于打嗝的声音,越紧张就越不受控制。为此她小的时候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嘲讽,包括自己的父亲在内总是有人对她的声音变现出厌恶。亲人都不愿意接受,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那么其他人呢?可想而知残疾人士这一生要经历的苦难。

一个人如果要无时无刻的不提醒自己要坚强,要勇敢,要活得比周围的人漂亮。我们都知道这样很难,因为,当周围的目光都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更容易犯错。但是,当缺陷已经与自己相伴,就注定了会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待自己。如何去接受残疾人士,其实很简单,就像奈娜说的“请和对待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对待我”,那么残疾人士自己呢?我想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明白自己的梦想在哪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嗝嗝老师知道自己的梦想是做一个老师,她在被拒绝了18次之后,依然选择要做老师。不要因为残疾阻断了自己追寻梦想的道路。

知道梦想是什么,和知道走向梦想的路在哪里是两回事。知道梦想是什么,你只是知道了想什么,而知道梦想的路在哪里,是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F9班,这14个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他们放学的课余生活就是成年人的工作,修理自行车,洗车,照顾幼年的弟弟妹妹,这是一群走不出自己生活范围的孩子,他们连自己有梦想这件事都敢承认,生活的艰辛限制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不敢有梦想的人生,是残酷的!他们用堕落填平自己的忧伤和愤懑。他们小小年纪吸烟。

赌博,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酷,他们装作不在乎周围同学和老师的眼光。

有些时候我们把年轻时候的叛逆当做骄傲,其实这不过是我们对生活无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中年中庸的开始。

突然到来嗝嗝老师奈娜选择相信孩子们会变好的。她知道在灰暗人生中有一个灯的重要性,她选择做这盏灯。

被别人信任,特别是被老师信任,是F9班14个孩子心里想要但是不敢说的愿望。他们希望有人可以与他们一起抗争自己被别人看扁的人生。奈娜老师选择了做F9班14个孩子的后盾,不管这些孩子给她设置了多少障碍,她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孩子们站在一起。在特殊的家长会之后她更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

最后她的所做一切得到了孩子们的肯定。

《嗝嗝老师》是一群差生的逆袭,他们有一个爱他们的老师。这个老师愿意做他们的指路明灯。

差生,哪个学校没有差生呢?其实每个班应该都有个一个吧?他们被老师安排在特殊位置,明显的和其他同学有了分界线,没有和他们抱团取暖,他们习惯了被别人指责,被别人奚落。这个时候谁来做他们的后盾呢?

班级里的其他差生吗?如果有人垫底,谁人愿意选择和最差的那个在一起。我们信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信奉“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哲学。谁愿意和差生们走近呢?他们的人生仿佛只能越走越暗淡。有人可以像奈娜老师一样做差生的后盾吗?

任课老师可以吗?在学生高压的作业下,老师们的工作也不会有轻松到哪里去。虽说两千年以前孔夫子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分数和爱好之间的那个平衡点。我们可以把这一切责任推给应试教育,推给分数,难道让应试教育背了黑锅,我们就万事大吉了吗?我想不是。

如何让孩子,特别是孩子在班级里被认为是差生的时候,依然有一个梦想,依然为梦想认真奋斗的动力,不仅仅是说这些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找到一个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梦想的方法,并和孩子一起找到梦想的路在哪里!

最后我想说,最大的希望在家长的身上。孩子是自己,不要和别人一样,拿分数判定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在别人用成绩看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更看到孩子身上除了分数以外的发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小的让家长觉得孩子这样是理所当然,但是还是请记得以这个优点夸奖孩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被人发现并夸赞的优点,就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要相信孩子,就像《嗝嗝老师》那位家长说的 “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