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7月20日起,“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开启全国巡讲之旅。历时5个月,足迹遍布7大学术高地(长春、郑州、重庆、西安、杭州、厦门、天津),由南至北,从东到西,打破地域局限,串联各省学术圈,实现学术充分沟通与交流。

本次论坛由CSCO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共同主办、发起,力求通过传递抗血管生成学术前沿信息、规范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用药,展示交流临床专家的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最终促进国内抗血管生成治疗水平的提高,推动我们国内创新药物更好更广泛地造福患者。

巡讲期间,我们先后邀请肿瘤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专访录制。本期【生命之光】请到的专家有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王东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孙建国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

视频加载中...

问题1:请您谈一下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或者说抗血管生成在晚期NSCLC中的地位。

王东教授: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地位已经非常明确,回顾整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肺癌领域,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破坏肿瘤内血管达到饿死肿瘤的概念被提出。在寻找影响肿瘤血管生成靶点的时候发现了VEGF,VEGF通路的发现是很重要的,这个新概念丰富了我们对肿瘤本身的认识,肿瘤不仅仅是肿瘤细胞,还有为肿瘤提供营养的血管,我们既能直接打击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抑制肿瘤内血管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真正地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应用到临床过程之中。2005年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首次证明联合化疗能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期超过一年,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在我国进行的BEYOND研究,又进一步证实贝伐单抗对中国人也非常有效,且有效程度优于欧美国家;第二个抗血管生成药物即雷莫芦单抗,研究证明其联合多西他赛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优于单药的化疗,也奠定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肺癌二线治疗中的地位。

第三个阶段即小分子抑制剂的出现。过去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完全是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而新一代的小分子抑制剂,不仅针对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细胞本身也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国外主要是尼达尼布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也是联合应用的结果。

在三线还没有取得一个标准治疗的情况下,安罗替尼在三线治疗中显示出了比二线药物更好的疗效。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能够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的药物,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它的适用性很广,不论是腺癌还是非腺癌,又或者是鳞癌等都是有效的。对于有驱动基因突变的病人,耐药之后选用安罗替尼也是有效的。安罗替尼拓展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使我们真正地能够在临床看到,即使单药使用安罗替尼仍然有效,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问题2:目前,国产创新型药物异军突起,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崭露头角。其中,安罗替尼在肺癌领域中的数据相对成熟,疗效也十分显著。在晚期NSCLC三线治疗取得如此好的疗效,能否推向二线、一线?

王东教授:ALTER0303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有不错的效果,大家也非常希望安罗替尼能往二线甚至一线上推。现在随着免疫治疗的引入和产生,我们也关注到免疫治疗标志物PD—L1阳性和阴性的病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分层因素,所以安罗替尼和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后续或许可以把单药安罗替尼直接用在体力状况差的老年患者或者不适合其他放化疗的病人群体上。

总之,安罗替尼作为新一代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