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生活的几年来,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宗教信仰,多的数不清。据统计,单单泉州的寺庙都有上千座。人家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泉州真的是走三步就有一个寺庙。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里供奉的各种神像都不太相同,有各种宗派的,用费孝通的一句话形容正合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如此之近共,天下大同。就单单开元寺东西街一带,基督教堂、开元寺、清真寺、老君庙各个宗派距离如此之近,却相处的如此和谐,真是不可思议。

台湾的宗教与闽南的宗教是一脉相承的,台湾很多寺庙供奉的神像祖庙都在闽南,每年到重大节日,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台湾信徒前往福建祖庙祭拜。那么闽台究竟有哪些信仰崇拜呢?

一、闽台信仰类型

1.自然崇拜:动物(蛇、犬、青蛙、鸟)崇拜、植物(榕树、樟树)崇拜、风、雨崇拜、天、地崇拜、石头(石狮、石虎、石人、石敢当)崇拜、生殖崇拜

2.祖先与行业祖师崇拜:家祭、墓祭、祀祭、行业祖师崇拜

3.医药神与瘟神崇拜:生育神(临水夫人)崇拜、医神(保生大帝)崇拜、瘟神(王爷)崇拜

4.海神与功臣圣贤崇拜:天上圣母(妈祖)崇拜、玄天上帝崇拜、开基祖(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台圣王郑成功)崇拜、忠臣名将(关圣帝君、保仪尊王、水部尚书)崇拜、乡贤(青山王、广泽尊王)崇拜

5.道教与佛教俗神崇拜:城隍崇拜、张法主公崇拜、财神崇拜、三官大帝崇拜、观音崇拜、清水祖师崇拜、定光古佛崇拜、泗州佛崇拜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知多少

二、闽台民间信仰的由来

1.闽越族“好巫尚鬼”的传统,与陆续从中原传来的巫术相结合,相沿成习;

2.闽台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洗后,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三种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3.移民与民间信仰的传播:秦汉时期拉开了汉人向南方迁移的序幕,此后,自晋代到南宋,先后出现三次汉人南迁高潮,即晋永嘉之年、唐安史之乱后和南宋靖康之乱后的北方汉人大批迁徙南方避难。

4.经济重心南移,有力推动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尤其是两宋时期。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知多少

三、城隍崇拜

1.城隍,百姓又称城隍爷,它是从上古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演化而来的。汉代至唐五代,城隍的职能主要是保护城池。宋代之后,城隍的职能扩大为主管本城的降雨抗旱、放晴防涝、五谷丰收、生儿育女、发财致富、消灾弭祸,生死寿夭等阳间之事,甚至职掌阴司,掌管一城亡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注重城隍的作用,把城隍祭典列入国家祀典,并以城隍所辖的城池大小为之封爵进位;京都、开封等地的城隍封为“王”,正一品;各府城隍封为“公”,正二品;各州城隍封为“侯”,正三品;各县城隍封为“伯”,正四品。

2.广东南澳县深澳城隍庙对联:阴报、阳报、早报、迟报、善报、恶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神知、鬼知,无所不知。

3.台湾彰化城隍庙对联: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4.福建沙县城隍庙大门上方高悬一个打算盘,配上一副对联,写道:“世事不须空计较,阴曹自有大乘除。”

5.历史上官民承认和奉祀的城隍神大致有这样三种类型:一种是勤于政事、精于吏治的清官良吏。二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官。三是抗击外侮、守卫疆土的忠烈之士。

好了,由于知识有限,小编知道的也不是特别多,很多也都是参考书籍,还望大家多多指导多多包涵。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知多少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知多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