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新冠疫情,2019-2020赛季的CBA联赛在春节休赛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尽管联盟此前一直非常努力地想推动复赛,但由于疫情发展和整体复工复产的节奏,始终没有成功。各家俱乐部的官微都转发了合作的喜讯,尽管40亿、50亿的消息满天飞,可没有一个CBA联盟相关负责人出来表态或证实这一数字。

最近几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CBA和咪咕的合作金额又涨了多少。

疫情当前,CBA无限期停摆,一笔大金额、多事项的赞助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自媒体、KOL、体育产业媒体等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有人说双方的合作金额是20亿、有的消息源给出了40亿,最新的报道显示,这一数字已经涨到了50亿。

CBA公司和咪咕的官宣并没有透露具体金额,这属于商业机密。但可以确定的是,自2017年CBA联盟接手联赛运营及商务开发权以来,CBA联赛的商业价值在不断提升,但提升幅度始终在一个非常稳健的区间内,并没有非常夸张的大起大落。

比赛日收入虽然归属于俱乐部,但相对于欧洲五大足球联赛和北美四大职业联盟来讲,发展程度很低,衍生品等其他收入非常有限,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于门票,且各个城市、各个球队之间差距很大,云龙井蛙。北京首钢夺冠那几年,18000个座位的五棵松座无虚席,一场总决赛的票房甚至能超过个别小球市球队一个赛季的收入。一般来说,季后赛乃至总决赛的票房收入要远高于常规赛,这也算是给实力更强、成绩更好的球队的一种嘉奖。

总之,哪怕直到最近几个赛季,CBA的市场盘子有增长但还是那么大,收入赶不上支出,大多数球队靠投资人输血赔钱经营。

这是我们联赛当下面临的现实,也是过去20多年发展历程中一直面临的现实。就像球员水平、比赛水平不会猛然间一下子提高几倍一样,联赛的商业价值也不会猛一下蹿上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咪咕跟CBA联盟的合作,不管是40亿还是50亿——这意味着8到10亿人民币的年均价,而上赛季总收入也才11亿——都是显然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上可以这么表达,但如果把这个数字当真,甚至就此盲目乐观认为CBA这下彻底商业化、职业化了,可能真有点幼稚可笑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网络狂欢中虽然不乏球迷、媒体和一些凑热闹的看客,但真正会因为巨额赞助合同而获益的各俱乐部,却始终表现冷静或是冷漠。各家俱乐部的官微都转发了合作的喜讯,尽管40亿、50亿的消息满天飞,可没有一个CBA联盟相关负责人出来表态或证实这一数字。

一些俱乐部管理人员私下吐槽:“这么大的赞助,那到时候分不了这么多钱,差价谁给补?”

更现实点地说,除了咪咕这笔大单,包括联赛主赞助商中国人寿在内的大批赞助合同都将在这个赛季结束后到期,需要续约的“金主”远不止咪咕这一个,不把这些续约都一个一个搞定,哪怕咪咕这笔订单真有50亿,联赛也走不上健康成长那条道。

因为新冠疫情,2019-2020赛季的CBA联赛在春节休赛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尽管联盟此前一直非常努力地想推动复赛,但由于疫情发展和整体复工复产的节奏,始终没有成功。就在4月7号发布的《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中还专门提到“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也就是说,短期内复赛基本不可能。

CBA赞助商续约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到高唱凯歌的时候。

至于联赛究竟赚了多少钱,商业价值有多少增长,时间会给出答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脱离实际生产力,只嚷嚷着亩产万斤的“大跃进”的人,都不是实际种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