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动,几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本人的习惯所决定的。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坏习惯足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而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养成下面6个好习惯,越早越好。

  一、做计划的习惯

  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执行能力。比如放学回家,写作业拖拖拉拉,总是想看完电视再写作业,被训斥后,不情不愿去写,作业写的一塌糊涂。不如回家先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没有顾忌的看电视了。这样做事效率变高,既能愉快学习,又能愉快玩耍。

  建议:

  1、选择一个假期,引导孩子按照他的意愿制定一个假期计划,包括写作业时间、阅读时间、吃饭时间、娱乐时间、背单词时间,把假期有规律的分块,让孩子执行。

  2、给孩子适当奖励。当孩子把计划有效执行的时候,不如给他一个想要的奖励,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产生成就感。

  二、阅读的习惯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告诉我们,读书是多么重要。自古以来,书都是宝藏,多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开阔眼界,积累素材,不仅可以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还能让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在假期,打开一本书,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或惊险刺激或优美动人,趁机再积累好词好句,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

  建议:

  1.名人传记、散文、名家小说、漫画绘本都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读的更加投入。

  2.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阅读方法。

  3.学会有选择的摘抄和写读书笔记。

  三、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习很重要的一步,有效的预习会让要学习的新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易理解。

  建议:

  1.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不要一口吃成大胖子。

  2.哪怕一开始预习并不能吃透新内容,甚至会有些困难,但不要气馁,不要自暴自弃,记录好自己不懂的地方,听课的时候重点学习。

  3.检测预习效果:(1)试着对所预习的内容提几个问题;(2)试着复述。

  四、复习的习惯

  复习,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因为不断的复习,才能学到新的知识,每次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并且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让学习过的知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概念,这样想忘也忘不掉了。

  建议:

  1.复习要及时。不及时的复习等于重新学习,新学习的知识及时巩固,才能印象深刻。

  2.复习切忌动眼不动脑,走马观花。自我欺骗的复习方式没有意义,只能加深机械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思考。

  五、高效率的习惯

  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写作业左顾右盼,休息一会儿,看看课外书,这个画面是不是非常熟悉?很多孩子一到写作业就拖拖拉拉、不情不愿,不如体验一下高效率的习惯,这样会玩得更开心,学的更认真。

  建议:

  1.从半个小时开始练习,在这段时间内,只专心做一件事,比如阅读一篇文章,背单词。

  2.把周围可能造成干扰的东西都收起来,或者换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六、练字的习惯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提笔写字了,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时刻,手机在学生中也越来越普遍。很多孩子除了写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和高科技打交道,于是练字就成了一个逐渐被抛弃的技能了。

  但练字还是很有必要的,总有场合要写字,比如考试,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提高阅卷老师的好感度。并且沉下心练字,能培养孩子的气质和专注力。

  建议:

  1.选择喜欢的字帖,专心练好一种字。

  2.练习喜欢的内容,比如一首古诗、一篇优美的散文,练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3.不要贪图速度,重在过程,每天练好固定的内容,掌握写字技巧。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好习惯。”

  作为父母,如果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创造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让他们养成一些好习惯,对他们的成长甚至一生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